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文化主体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固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要发挥文化主体性,主要是指在研究和教学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蕴和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也是一种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的,是在时代精华滋润下不断发展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本土化,既要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又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应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底蕴,体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根脉。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既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铸“魂”与强“根”是辩证统一的。要把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融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魂脉”,即是核心,是理论基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即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得以实现的文化土壤、文化根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就会失去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本真意义,就会偏离根本方向;若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马克思主义学科就难以获得本土化的文化动力,“魂”也难以真正实现中国化。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在研究和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材和课堂中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契合、相互成就的机制和意义的研究,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历史文化,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按照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应在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中,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更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产生更强的现实效应。

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要从“两个结合”的高度,从学理上讲清楚为什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讲清楚为什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我们党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上的突出体现;讲清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及其与党的创新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发扬文化主体性,在深化“两个结合”的研究和教学中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郝立新,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原载2023年第17期《中国高等教育》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文化主体性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