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诗人虞学泽走进清华园,分享诗歌创作心得

9月9日,由中国诗歌学会、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办的“现象与趋势——当代中国诗歌发展研讨会”和“人·自然·时代”——大学生诗歌暨虞学泽《水质时光》分享会在清华大学举行。诗人虞学泽携新作《水质时光》走进清华园,与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分享诗歌创作心得。

“工农兵学商都经历”,是企业家,也是诗人。在分享会上,虞学泽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创作心路引发了现场嘉宾和大学生的热切关注与讨论。在《水质时光》中,虞学泽写人、写景、写情,水乡或明或隐。他心里一直有一只乌篷船“在八字桥下划过,在戒珠寺前划过,在青藤书屋划过,在周家台前划过,在古纤道前划过……”他的诗里还有浣纱江、大运河、兰亭、鹅池……

“他的诗歌,是他的心路历程。”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认为《水质时光》里的诗写得很真挚,特别是对绍兴的书写,既是个人与故乡的对话,也是一方水土、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忆,让一个丰满的、温暖的江南水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虞学泽结合他的新作《水质时光》,谈了几十年诗歌创作的切身体会。《水质时光》中,有他与故乡浙江绍兴的对话,有对亲情、战友情的歌咏。

诗人虞学泽走进清华园,分享诗歌创作心得

虞学泽(左四)讲述诗歌创作心路历程

在下午举办的“人·自然·时代”——大学生诗歌暨虞学泽《水质时光》分享会上,大学生们热情讨论,踊跃找虞学泽在诗集上签名,争相上台朗诵诗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艺教中心诗教基地名誉主任、中国诗歌学会校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玉明对“融会贯通、兼容并蓄”尤为强调。他细数了自己从工程师、企业家到教授的跨界经历。

“诗人要走出自己的书斋,不断了解外面的世界,走到广阔生活中与他者建立联系。”鲁迅文学院讲师杨碧薇指出,一个诗人从事很多工作,对诗歌创作很重要。对于一部分诗人囿于个人的生活空间,她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创作方式会导致与时代的疏离,要警惕“关注他者的精力变少乃至消失”。

“面对不确定,我们唯一确定的就是保持思考、书写的习惯,以文字镌刻时光,尽情体验世界的丰富性。”北京青年文学协会会长赵德志说,虞学泽的跨界,让他想到了苏轼,“林语堂先生写了苏东坡的一百多个角色,除了文学家、政治家,还有造酒师、园艺师、美食家……”

“新时代的诗歌主题,近几年拓宽到新行业的诗歌,比如快递小哥的生活、外卖小哥的生活,新时代劳动者之歌。还有新工业的题材,新的海洋题材。”中国作家杂志社副编审赵依说,虞学泽的个人经历,军旅题材都较为新颖,“如何在新时代诗歌当中抵达强军的主音,抵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如何凝聚诗歌创作当中的主题,也非常关键。”

诗人虞学泽走进清华园,分享诗歌创作心得

大学生与诗人虞学泽等合影

在音乐家张湘玥的钢琴伴奏下,著名朗诵家刘纪宏、芦巍、白钢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们在现场朗诵了《水质时光》中的《就是那只乌篷船》等作品,并分享了参与读诗诵诗的感悟与体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王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诗人虞学泽走进清华园,分享诗歌创作心得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