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双向融合的路径及实践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各有侧重,重要地位始终如一;工作内容各有不同,目标指向一以贯之;育人路径各有侧重,作用机理内在耦合。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双向融合,要通过学校、学院以及教师多个层面的协同发力,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实现两支队伍的相互融合与优势互补。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立德树人;双向融合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主干力量。两者的教育活动虽具有不同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都肩负着育人使命。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为建立并夯实育人共同体提供重要遵循。因此,建立并完善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双向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善用“大思政课”创新育人格局,成为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双向融合的内涵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要求,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促进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与辅导员日常育人优势的双向融合,将思政课堂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大课堂相互贯通,可以使理论与实践形成合力,充分彰显“大思政课”的育人功效。

1.思路:从“融合”走向“双向融合”

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而“双向融合”更强调互为主体的双方同心、同向、共商、共建,强调迸发活力、注入力量。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双向融合,既有各自工作内容的延展,也有相互工作间的融通。要通过搭建双向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贯通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生活、课上与课下,使两者利用各自优势,发挥各自专长,进而形成聚合,同频共振,相互赋能,共同成长,达成“双向融合”。其共同的目标指向在于肩负起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与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两支队伍发展的内生需要,更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紧迫要求。

2.内容:从“资源共享”的优势互补到“双向兼任”的共同成长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双向融合”中不断筑牢“育人共同体”与“发展共同体”。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为辅导员日常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帮助辅导员发掘学生工作典型案例中的科学规律,提升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落脚点在于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辅导员则向思政课教师提供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让思政课更有针对性,使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另一方面,通过双向兼任工作,可以达到深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思政课教师兼职辅导员工作,可以全程参与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推进思政课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生活;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走上讲台,强化了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提升了理论底气,拓展了理论深度,使其带着一线实务工作的经验积累,发挥与学生具有天然情感黏性的优势,强化育人实效。

3.目标:从思政“核心圈”辐射到全校“大朋友圈”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把抓好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这两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作为重要抓手,落脚点在于实现二者“双向融合”,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圈。建好建强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圈,关键在于将其建设成为辐射全校的坚强力量,持续提升课程思政工作和“三全育人”实效。高校进行顶层设计,学院全面推进、协同发力,教师尽职尽责落细落实,由此融合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支队伍与全体教职员工,将教书育人使命进一步延伸,将课堂思政和日常思政有效衔接,使思政课与各类课程同频共振,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以达成浸润式育人功效,引导广大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双向融合的可能性

在“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中,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二者基于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功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角色定位各有侧重,重要地位始终如一

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来看,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可见,二者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各有侧重,思政课教师侧重课程建设铸魂育人,辅导员工作侧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时,二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均处于重要地位,是“中坚力量”和“骨干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工作内容各有不同,目标指向一以贯之

思政课教师的重点工作内容在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讲好思政课是其工作的着力点。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日常育人主体,其工作内容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可以说,辅导员工作涉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二者的工作内容各有不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内容主要为上好思政课,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则主要是日常教育管理。同时,二者工作的使命任务和目标指向是共同的,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育人路径各有侧重,作用机理内在耦合

思政课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其育人作用的发挥更多地依赖于思政课堂,突出表现为显性教育,彰显课程育人的功能。而辅导员工作可以概括为“辅”学生之成长,“导”学生之成才,“圆”学生之梦想,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成为学生“政治上的旗帜、品行上的典范、学业上的导师、情感上的朋友”。可以说,辅导员育人作用的发挥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始终,涉及活动育人、生活育人、管理育人等,更多表现为隐性教育,彰显生活化育人的功能。可见,二者的实现路径各有侧重,思政课教师工作的实现路径在于课程育人,而辅导员工作的实现路径在于生活化育人。同时,二者发挥作用的机理是一致的,都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双向融合的路径探索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主体,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共同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举措。对于高校而言,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双向融合应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常规工作,需要学校层面、学院层面以及教师个人层面协同发力、同频共振。高校形成权责明确的制度供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打破壁垒、共商共建的学院联动机制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好老师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由此,高校的“大思政课”才能上台阶、显实效。

1.学校层面做好制度设计,确保双向融合规范化、可持续化

高校党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主体责任。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性更强,个性化特征明显,要求高校打破传统,以学生主体的需求侧为牵引进行供给侧改革,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整合全校思政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必然需要高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健全有制度保证、路径创新、共建共享的工作联动模式,搭建“大思政课”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体系。

高校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相互赋能、协同育人,打造育人共同体,要加强制度创新,围绕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双向兼任制定专项制度,确保两支队伍融合发展规范化、可持续化。以大连海事大学为例,早在2019年,学校就出台了《大连海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指导员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从聘任、上岗到考核全过程确保两支队伍的双向聘任有要求、有标准、有考核、有聘期、有淘汰、有待遇。根据管理办法,学校对思政课教师兼职辅导员在奖励性绩效、教学质量考核、培训交流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对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在职业发展、工作酬金、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有效激发两支队伍的育人积极性。

2.学院层面做好协同创新,聚力共筑育人同心圆

打破壁垒、共商共建的学院联动机制,是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双向融合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加强党委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努力做到“1+1+1>3”。第一,党委学生工作部要推动建立健全两支队伍融合发展培训体系,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推进会,严格开展工作量、工作绩效考核,实施退出机制,确保兼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在岗适岗、在岗胜岗。第二,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要建立畅通的动态联络机制,发挥好自身的基础性作用,打造育人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统筹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充分显现全程化教学链的实效;对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对“如何守好业担好责”进行指导,提升其实践的力度与情感的温度;对兼职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增强其理论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第三,各学院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与负责单位,要积极与党委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构筑共建共享机制,凸显其联通作用。各学院既要注重对辅导员具体工作的引领与管理,同时也要掌握兼职辅导员的总体工作情况,实现精准对接,打通“堵点”,发挥自身理论优势,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党委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三者唯有精诚合作,聚力共筑育人同心圆,才能让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双向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彰显实效。

3.教师层面做好“双重”角色,用心讲好“大思政课”

教师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必须要进一步明确双方共同的育人目的,以此为基础才能完善教学规划,明确工作方向。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辅导员,均需要履行好“双重”角色使命,融合好“两种身份”,发挥好“两种优势”,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努力提升育人实效。双方既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也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以饱满的情感投入与过硬的理论素养,打造贯通理论与实践、生活与课堂、网上与网下的课内外全程化的教学链,用心讲好“大思政课”。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用心用力上好思政课,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上下足功夫,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辅导员要用爱心、耐心、细心、信心、恒心做好学生工作,凸显日常育人的浸润效用。另一方面,就双向融合中的个体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来推进兼职辅导员工作,加强日常育人;同时,也要善于把兼职辅导员工作与理论课堂相贯通,从而反哺理论教学,把兼职辅导员工作作为理论课堂的延展,做到课前了解学生、课上针对性解决、课后跟进。辅导员走上思政课讲台要发挥好贴近学生的优势,切实用科学理论解决学生困惑,助力思政课堂精准教学;同时,也要善于把理论课堂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日常育人工作之中,努力做到抓契机、抓创新、抓服务、抓内功。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主干力量,高校要把抓好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这两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作为重要抓手,实现二者“双向融合”,以充分彰显“大思政课”的育人功效。按照从“融合”走向“双向融合”的工作思路,在“双向融合”中不断筑牢“育人共同体”与“发展共同体”,以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圈为工作目标,实现两支队伍深度融合。通过学校层面、学院层面以及教师个人层面的协同发力、同频共振,聚力共筑育人同心圆,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双向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实现两支队伍的相互融合与优势互补,构建高校育人共同体,实现协同育人,彰显最大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许民强: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

原载2023年第12期《中国高等教育》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双向融合的路径及实践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