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完善法学教育体系 推动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 要]《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为新时代深化法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立足法治中国建设实践,推动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不断优化法学学科体系,促进法学院校内外部的育人联动。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学教育;法治人才;高质量发展

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眼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对新形势下推进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意见》是新时代加强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理论的行动纲领,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院校,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指明了方向。

法学院校作为开展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的主阵地,要深刻认识党和国家赋予法学教育的重大使命,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的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自觉承担起新时代加强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重任,持续完善法学教育体系,为推动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展现高校作为。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思想引领是我们党干事业、谋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是“牛鼻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新时代法学教育指明了正确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法学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阵地,教育引导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学理论工作者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

《意见》对法学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引领指明了方向。为落实《意见》要求,应从以下方面加强法学教育的思想引领:

一是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机构作用,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作为首要任务。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为法学教育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是大力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研究成果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集中重点法学院校的“优势兵力”,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必修课以及相关教材建设;与法治工作部门开展课程协同建设,联合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实践相关课程;加大习近平法治思想相关课程师资的培训力度,建设思想政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精品课程公开课,使全国各法学院校都能共享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优质课程。

三是强化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在本科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材建设等环节突出课程思政内容,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国家司法考试中设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考试内容,在研究生各学科方向的基础课设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课程模块等途径,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各门法学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全面融入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优化学科体系,形成高质量发展之局

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的前提。《意见》将“优化法学学科体系”置于“加快完善法学教育体系”专章的首位,足以彰显法学学科体系在法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我国现有法学学科体系是历史形成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以后主要形成了以法理学、法史学为基础学科,以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等为主干学科的传统学科格局。但法学作为极具实践性的学科,来源、扎根于丰富多样的法治实践,也需要根据实践发展不断优化其学科体系,确保法学学科体系能够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因此,法学学科体系需要保持适度开放性,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和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学科体系。

《意见》提出了“构建自主设置与引导设置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基本原则,并对加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涉外学科建设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法学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服务国家战略的目标,适应区域法治人才的需求,遵循“自主设置与引导设置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设置相关学科专业。法学院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协同推进法学学科体系的优化:

一是推进传统学科转型。长久以来,基础学科及其他传统学科持续不断地为法学教育和法治实践提供有益支持,但面对法治实践的不断发展,也呈现出知识老化、方法陈旧等问题。因此,传统学科需要立足中国实际,从思想变革、知识更新、方法创新、体系升级等方面拓展学科内涵、扩充知识容量、加快理论更新,更好地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同时也在创新发展中获得持久的学科生命力。

二是加快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回应社会发展和法治实践中的新需求、新问题是优化法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意见》对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回应党全面领导依法治国的要求,加强党内法规学、纪检监察学建设;回应法治建设新要求,分类推动新兴学科发展,对于学科范畴已经基本成熟的立法学、文化法学、教育法学、国家安全法学、区际法学强调加快学科建设,对于学科范畴正在迅速形成的社会治理法学、数字法学等新兴学科强调加快发展;回应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推进“法学+社会科学”与“法学+自然科学”的学科融合发展。法学院校要紧跟当代法治实践前沿,发挥中国法治实践先行优势,确立起我国在新一轮法学交叉学科建设上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三是重视涉外法治学科发展。新时代法学学科建设不仅要服务于国内法治建设,也要服务于涉外法治建设。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涉外法学则是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此,《意见》明确提出,“完善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支持能够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高等学校按程序设置国际法学相关一级学科或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支持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学校按程序自主设置国际法学相关二级学科,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由于国际法、国别法涉及领域较为复杂,为切实提升涉外法治建设的能力,可以考虑由有关部门根据各法学院校的特点,加强对涉外法治领域学科布局的引导,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为依法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智力支持。

深化育人联动,提升高质量发展之效

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使命。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要以构建育人联动机制为突破方向,增强校内外教学资源、教材、教师等教育要素的联动,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引导、教师教育多维一体的育人联动格局。其中,健全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是重要的着力点;形成育人联动的协同力是破解现有问题的关键点。结合《意见》的具体安排,可以从以下方面深化育人联动,促进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创新教学协同机制,打破人才培养要素之间存在的机制壁垒, 形成健全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方面,需要以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目标,根据各法学院校的学科发展定位和学科布局,设计具有适用性的课程体系。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在抓好用好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同时,可以鼓励重点法学院校展开协同攻关,积极开发新形态教材,不断提升教材质量,构建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充分反映全面依法治国发展成就。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着重从政治标准、专业标准、师德师风等方面建立法学教师遴选和评价标准,打造政治立场坚定、法学根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保障法学教师当好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领路人”。

二是发挥法律实践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形成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的可持续性互动机制。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意见》强调教育与行业协同育人,要求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深度衔接。深度衔接不仅要从人员互聘、学生实习实训等微观层面展开,在中观层面也需要让法治工作部门实质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和课程建设中,更需要在培养质量认证体系、实务贡献认定标准等宏观层面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充分激活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内在动力,打造专业课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新模式,提升法学教育质量。

新时代新征程上,法学院校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和抓手,积极构建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法学教育体系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书写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杨灿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原载2023年第15/16期《中国高等教育》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完善法学教育体系 推动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