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努力做好乡村孩子的引路人

从2006年山村小学代课教师每月260元报酬的坚守,到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甘肃省先进工作者、定西市名教师等荣誉……今年35岁的董天遣是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蒲麻镇中心小学的一位普通教师,15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董哥哥”到“董叔叔”,他教育和陪伴着大山深处的孩子。他追求“好玩又深刻、启迪新智慧”的教学,学着向学生借“智慧”、向生活寻“良方”,带着乡村的孩子们探索数学世界的内在之美。短短几年时间里,“数学好玩”的教学理念已成为董天遣的“标配”,也让孩子们看到了更大更美的世界。

帮助留守儿童发现闪光点

2006年6月,18岁的董天遣从临洮师范学校毕业,而突然而来的一场大病,让他和成为老师的梦想擦肩而过。

大病初愈后,看到和他师范一起毕业的同学都已满怀信心地踏上讲台。董天遣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极力反对,以每月260元的报酬应聘到岷县中寨镇水坪小学当了代课教师。虽然病体孱弱、待遇很低,但他和孩子们一起过得快乐而充实。

一声“老师好!”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由于病情需要每月复诊一次,他每次请假离开学校去省城医院时总会有一种不安和牵挂。每次看完病就急匆匆地赶回学校,诊断治疗的结果单,委托给主治医生代取,然后打电话询问调整治疗方案和药剂。这样既不耽误工作,也不耽误孩子们,自己心里踏实了。

2008年9月,董天遣通过事业单位招考站在了离家上百公里外的岷县蒲麻镇崖寺小学的讲台上。他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虚心向每一位富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与自己同龄的教师深入交流。住在那所四合院式的小学校里,研读教材和阅读书籍成了他的消遣方式,也让他的业务能力迅速提升。

课余,他大力推行乡村儿童读书计划,让书籍成为乡村孩子瞭望世界和未来的第三只眼睛,帮助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相信自己的创造力,树立远大理想并付诸行动。

向学生“借”智慧

“4乘9的积和4中间填上哪个运算符号结果就等于40呢?”董天遣右手打起耳廓扭着身子仔细听着孩子们不同的想法和思路。“可以将4与9的积算出来是36,再加上4就等于40。”前排的一个小男孩抢着答道。

每一堂课,董天遣都从教材编写意图的挖掘、教学设计的撰写、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课后练习的精心设计入手,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力争给学生上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

2012年2月,因为教育教学业绩优秀,董天遣从崖寺小学调入蒲麻镇中心小学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后担任学校的教学副校长和数学教研组长。谈到自己的教育心得,董天遣一语中的——“向学生借智慧”。

他说,大多数老师往往习惯了以师长的身份自居,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孩子去对话,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困难时,经常忘记俯下身子向孩子们请教。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育氛围和恰当的引导方法,让他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了孩子们心中的“董哥哥”“董叔叔”,他曾经用爱和温暖感化过许多厌学的留守儿童,为他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让我们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董天遣为学校各学科教师征订了三十多种杂志,大力开展“阅读+观摩”“阅来阅好”和“日积‘阅’累”等教师专业成长活动,建立了“数学好玩”数学学科交流群,及时交流教学当中的困惑问题,集思广益,互相促进。

在他的引领下,多名教师在各级部门组织的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部分教师被评为各级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全校教学质量也一直名列全县农村中心小学和九年制学校前列。这几年,作为县级送教下乡小学数学学科组长的他,先后到岷县多所农村学校送教交流,受益师生上千人次。

董天遣办公桌一头,几张照片整齐地排开铺在上边,那是他曾经带过毕业班同学的合影。每张照片后边,按照片上的站序标记出每个人的名字。有时候,董天遣会瞅着这些照片发呆。回过神来,他的目光又投向窗外,那是蒲麻镇通往岷县县城再到老家中寨镇小寨村的方向。

从蒲麻到岷县县城,中途要经过一座名为杆杆梁的大山,每次翻越这里,董天遣就像远嫁的女儿一样依依不舍,一头是90公里外渐渐年迈的父母,一头是他在蒲麻镇温馨家园里的妻女,但他最放不下的还是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他时常想起自己在兰州参加培训时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的一句话——教室里哪怕坐在最后角落里那个最不起眼的孩子,也是整个家庭的全部。“我想我应该做年轻老师心中勤奋努力的大哥哥,和我们同仁一道,立根乡村学校,不断地用自己的爱,践行自己的职业,让我们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让生活充满阳光。”董天遣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努力做好乡村孩子的引路人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