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什么样的新闻能成为课文?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焦小新)8月20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新书发布会暨“什么样的新闻能成为课文?”圆桌沙龙亮相广州南国书香节。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新华社研究院《中国记者》杂志执行总编辑张维燕,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等出席活动。

什么样的新闻能成为课文?

圆桌沙龙现场

课本中的新闻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圆桌沙龙上,与会嘉宾共同回忆了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新闻作品,把现场观众拉回了学生时代的语文记忆。

40年来,梁衡先后有10篇作品入选不同时期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晋祠》《青山不老》《壶口瀑布》《跨越百年的美丽》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伴随着人教版语文教材影响着一代代学子。梁衡讲述了入选教材的新闻作品的故事,分享了他在读书期间的众多趣事。他谈到,一篇新闻作品能进入教材,成为可供广大师生学习的课文,是对这篇作品的肯定,也是对作者的鼓励,为这篇新闻作品重新注入了活力。虽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也是苦心修炼成正果。陶,经过高温烧制就是瓷;铁,百炼之后就成为钢。新闻作品也可以超越易碎品而成为耐用品,直至成为经典。“为无名者立传,为隐身者传名”的新闻理想,也会在更多的年轻人手中传承下去。梁衡认为,《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一书记录下了课文背后生动的新闻故事,意义深远,是新闻界的一个新地标。

什么样的新闻能成为课文?

现场观众与嘉宾合影

作为《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的策划及主编之一,《中国记者》杂志执行总编辑张维燕为现场的读者们讲述了《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的编创背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留存经典新闻作品在70余年新中国教材建设史中的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新华社研究院《中国记者》杂志一起策划了《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人教社编辑梳理了历套语文教材,精选38篇作为课文的新闻作品,还原老教材的页面。书中有超过200幅珍贵的教材封面及课文页面图片。《中国记者》杂志则采访相关作者和人物,探寻这些新闻作品是如何写成的,讲述这些作品背后的精彩故事。可以说,这是国内首次对选入教材的新闻作品进行的专门梳理和研究,也让《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一书既有史料价值,又有阅读价值。

朱于国说,教材要求有相对稳定性,便于教师备课教学;教材需要有经典性,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教材也要体现时代性,与当代生活接壤。涉及当代的新闻作品单元担负起很大一部分责任。这些新闻作品不仅让学生学习新闻文本,提升新闻素养,也为他们了解当代中国、现实生活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新闻是有温度的,能写出时代精神、读者共鸣的新闻可以成为经典。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选入教材,不仅要求其语言规范、准确,表述形象生动,更要求其思想深邃,立场坚实,价值观正确,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以良好的引导和培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什么样的新闻能成为课文?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