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茶文化”浸润下的生态劳动育人探索

浙江省安吉县溪龙小学坐落在茶山环绕、茶香四溢的中国白茶之乡——溪龙。生态环境优越,四周都被翠绿的茶山包围,校园内建有2000平方米的“红壤绿叶”白茶劳动实践园。溪龙小学依托“白茶之乡”的地域优势和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来溪龙调研时提出的“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重要嘱托,以生态劳动教育为目标导向,提出“茶文化”生态劳动育人的三条路径,为新时代生态劳动教育育人任务的落实和深化提供了助力。

一片叶子的旅行之路:培养生态小茶农

“茶博士课堂”,听专家讲白茶种植。白茶作为溪龙乡的特色产业,当地人家家户户都熟悉。学生们在白茶种植校本课程的引领下,参与白茶的种植,掌握白茶劳动的技能。但生态劳动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劳动,也在于生态。为了让白茶课堂完成育人目标,学校邀请当地白茶种植方面的专家,为师生定期开展“茶博士课堂”。在“茶博士课堂”中,学生从白茶的扦插开始学习,从茶园套种、草叶堆肥、茶园喷灌等多方面系统地学习茶叶的生态种植。

在现场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白茶种植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记录下来,向“茶博士”提问,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学校茶园中多次实践,用自己获得的生态劳动知识,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去实践,在过程中感受生态劳动,感悟生态劳动的价值。

“我是小茶农”,体验白茶生长之旅。没有什么课程比亲自在田间地头体验劳动来得更直观,更富有教育意义。2016年,学校在校园内开辟近2000平方米的疏林地带,建立了“红壤绿叶白茶园”,让全校学生在茶园内开展白茶种植体验活动,并围绕白茶生长时间线,逐步形成了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每周二定为固定活动时间。

在白茶种植课程之余,创新利用课后服务、比赛展示等形式,充分发扬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鼓励学生从灌溉方式、采摘工具、茶园维护等方面对传统白茶种植进行优化。

“非遗传承人”,发扬传统手工技艺。白茶的手工炒制技艺,是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的文化遗产。学校将“非遗传承人”作为茶事活动的主题之一,希望让学生在学会生态劳动的同时,学习祖辈们的传统手工技艺,继承他们的劳动精神。

学校在每年4月白茶开采节上,邀请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为学生开设体验课堂。在学校茶事劳动体验基地里,学生跟着传承人一起体验摊青、杀青和揉捻等技艺。在学习过程中,学校评选出了一批批白茶手工炒制“小师傅”,等“小师傅”技艺巩固后再在班级里进行“现身教学”。让学校的每个孩子都能在传统手工劳动中感受茶叶的原生态炒制过程,体悟到前人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的劳动精神。

一杯茶的传奇之路:培育创新劳动家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在这样的目标下,学校以跨学科劳动研究中心组为引领、以情景式社团为载体,以主题式研学为灵魂,开发了创新育人之路。

跨学科融合,奠定创新之基。为加强劳动教育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学校成立了跨学科劳动研究中心组。在生态劳动作业的安排上,做好顶层设计架构,激发创新性劳动意识。如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提出传统劳动工具费时费力且收效较小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心组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我的农具我设计”项目化学习,对茶园的农具进行创新设计。结合茶园的实际情况,解决茶园的除草、灌溉、采摘、栽种等实际维护问题。

情景式社团,打造创新之窗。每年3月到4月,是学校培茶圃的收获季。白茶制作出来之后,怎样销售是学生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地传统的茶叶交易是依托茶叶市场,买卖双方面对面进行的。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茶叶交易的方式也有了更生态的变化。学校创造性地打造了一个“情景体验社团”,让学生体验“直播带货”,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让学生了解新兴技术对传统农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创造性劳动的种子。

主题式研学,注入创新之本。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样的劳动,都必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和目的。为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每年都会安排主题研学,为学生解答劳动过程中的困惑。以解决学校土壤贫瘠、白茶品种难以成活的问题为例,学校通过开展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到省农科院开展专题学习,并引入“茶苗水培”技术,在学校科创园开展研究,从根本上解决白茶培育难的问题。

一句话的传承之路:培养共富接班人

“捐好扶贫茶苗,结出富裕果实”是当地茶农在“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精神指引下谱写的共富故事。作为茶农的后代,学生们在茶事体验活动中,传承共同富裕的精神,努力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笔尖传承者,寻访茶乡“模范生”。劳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技能,还应关注对学生内在劳动精神的教育。溪龙乡因茶而兴,因茶而名,劳动者的“工匠”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在其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学校组织了“寻访一杯茶的故事”笔尖传承者团队,通过实地采访、调查,记录家乡的共富故事,丰富了生态劳动育人的精神内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榜样的力量。

红领巾宣讲团,讲好家乡故事。在“笔尖传承者”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党建品牌引领,组建了“红壤绿叶”红领巾宣讲团,在各级各类平台上进行家乡故事的宣讲。通过这类活动,学生在无形中承担起了家乡宣传的责任,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共富者联盟,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好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态劳动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以此为根本落脚点,形成了“共富者联盟”。从茶苗捐赠到茶艺润疆,学校完成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共富体验路径,不但把“茶文化”带到了边疆民族地区,还准确把握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怀,形成了学生劳动最崇高、最光荣与最伟大的观念。

学校在“茶文化”大背景的浸润中,以建立“生态茶园”为依托,将“茶文化”特色融入到生态劳动教育课程的变革中。通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生态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会茶园劳动,学会社会实践,提升生态劳动能力为基础,让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生态劳动观念。不断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珍惜劳动成果、保护茶园生态环境等生态劳动品质,形成爱乡、爱家、爱茶的浓厚乡情,以及传承致富、共富的生态劳动精神,让生态劳动教育成为满足学生未来美好生活需要的教育方式。

(作者汪丽娟系浙江省安吉县溪龙小学校长,叶玉燕系安吉县溪龙小学德育主任)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6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茶文化”浸润下的生态劳动育人探索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