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百年北大校报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北大党委宣传部举办校报读者作者调研座谈会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任羽中)为落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根据本次主题教育的有关安排,6月8日,北大党委宣传部举办《北京大学校报》读者作者座谈会。师生代表和党委宣传部的同志们一同探讨交流,为校报在全媒体时代焕发新活力出谋划策。

《北京大学校报》创刊于1917年,前身为《北京大学日刊》。在106年的办报历史中,校报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和作品。许多党的知名理论家和新闻工作者,都曾是北大校报的作者。

2020年,北京大学党委决定北大新闻中心更名融媒体中心,掀开了北大宣传思想工作改革发展的新一页。北大党委宣传部认真思考全媒体时代校报的读者需求和定位,不再走“网站新闻的复印版”的老路,全力聚焦师生关心的学术问题、理论问题、校园热点问题,深度改版,把全部版面留给师生发表研究文章和小说、散文、诗歌、摄影作品,努力办一份有生命力的、受欢迎的报纸。

百年北大校报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北大党委宣传部举办校报读者作者调研座谈会

《北京大学校报》的前身《北京大学日刊》

在改革的过程中,北大党委宣传部也认识到,报纸在全媒体时代转型发展是全行业的难题,大学校报的条件相对有限,要重新赢得读者、焕发活力,挑战更大。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北大党委宣传部围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提出了一系列调查研究题目,目的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解放思想、解决问题,办出“有政治理论高度、有学术文化深度、有立德树人温度”的校园媒体。

在调研座谈会上,北大党委宣传部部长任羽中介绍了校报改版的进展,认真查摆问题,邀请作者、读者一道为校报改革发展“把脉问诊”。他表示,北大校报是百年老报,在新时代继续办好北大校报就是传承北大的文脉,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担当。北大校报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标准,学习好、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北大生根开花。必须坚持“开门办报”,坚持“走转改”,把师生的需求作为办报的重要指向,既要有学术性、理论性强的“大文章”,也要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妙文章”。

经济学院王曙光教授在学生时代曾是校报记者。他建议,校报要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要成为“人文精神的教材”,启发师生正确思考人生、人文、人类;要成为师生的“百科全书”,提供包罗万象的深刻知识;要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以作品反映时代。

历史学系党委书记何晋教授是校报的忠实读者。他提出,新媒体没有中断古代经典的传承,而且还扩大了传播面,校报要从中学习领会精品意识,在内容上多下功夫,刊发有价值的文章,力争出经典。同时,也要用好互联网平台,让新媒体成为好文章传播的新机遇。

会议中心副主任张勇也曾是校园媒体的一员。他说,北大的媒体应有“史官”的自觉和担当,多刊登有深度和历史感的文章,为校史、高等教育史研究留下资料。

离退休工作部陈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崔嘉楠结合分管工作提了建议。陈凯表示,很多老教授都有读校报、收藏校报的习惯,他们是校报的忠实读者和重要作者。他建议校报从约稿和投递服务等方面更加关注老教授群体,进一步扩充校报的作者和读者。崔嘉楠表示,高校媒体在科普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校报要用好北大理工医科的学者资源,既要向他们约稿、提供发表的机会,也要在沟通中帮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高科普文章写作能力,为他们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加分。

五位学生代表王璞、王亭苏、张翊轩、刘琦、付家琪也都是校报的作者和读者。他们从增强作者荣誉感、认同感等角度提出了建议,并希望校报多举办新闻通讯写作方面的辅导讲座,向作者有针对性地反馈修改意见,使报纸与作者共同进步。

百年北大校报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北大党委宣传部举办校报读者作者调研座谈会

《北京大学校报》记者团招新现场

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校报主编汤继强表示会认真消化吸收作者、读者代表提出的建议,把读者、作者的建议和期待转化为提升办报质量的具体举措,努力办一份让师生满意的报纸。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百年北大校报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北大党委宣传部举办校报读者作者调研座谈会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