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高质量推进非遗进职业院校

我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催生出璀璨的中华文化。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非遗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

非遗进职业院校的重要作用和时代价值

非遗进职业院校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之一。职业院校通过挖掘各自所在地区非遗文化和技能,打造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平台和基地,有效地促进各民族非遗文化的互鉴交流,对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有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遗进职业院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了解特色苗绣产业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民族地区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非遗资源,许多地方或在大山深处或在遥远的边塞。由于人才缺乏、信息闭塞,对非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十分有限。职业教育通过为民族地区培养非遗的专门人才和技术支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打造非遗特色品牌,促进优质非遗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场,其效果效益均十分明显。

非遗进职业院校是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一。职业院校将非遗作为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内容和学习资源,是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

非遗进职业院校有利于推动地方乡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是知识、技能、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通过非遗场馆建设、文化长廊打造、民族节日活动举办、学生社团体验等多种形式,通过当地博物馆、展览馆、数字化云上非遗等多种渠道,大大提高了非遗技能和文化传承的效率,提升了非遗创新开发利用的水准和能力。这对繁荣地方乡土文化、丰富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突出的价值和作用。

非遗进职业院校有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工匠精神等的培养。非遗作为历史的记录和当代的呈现,可以让学生生动地感知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劳动人民的惊人智慧,对激发学生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情,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职业院校将非遗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和渗透,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兴趣热情,取得意想不到的立德树人实效。

非遗进职业院校的典型经验

十余年来,各地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文化、进课程、进课堂等活动,逐步形成了许多先进典型,凝练出许多鲜活的经验。

因地制宜,有机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漫长历史选择而成的优秀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同民族在适应各自自然地理条件的同时,演化出本民族的文化、技术、工艺,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与人文社会环境。

以广西为例,有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仫佬族古歌、壮族天琴等。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三下乡”活动去往三江侗族自治县,寨民为学生讲解乐器,教学生制作打鱼木桶。武陵山地区苗族和土家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专门成立武陵山非遗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收集整理了“后坝山歌”“马喇号子”等原生态民族歌舞以及民族建筑、民族习俗、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和民族体育等素材,公开出版了非遗教材和读物5本。

四路并进,深度融入。当前,非遗进入职业院校的主要途径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学生活动和融入社会服务。例如,安徽省行知学校根据徽雕的技能文化传承和开发,设置徽雕专业,并成功创办歙县徽雕艺术学校;重庆龙门浩职教中心将非遗陶艺课程融入艺术类学生专业课堂;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彝族文化陈列馆,收集整理并展示出大量彝族文化书籍、传统服装、饰品、劳动工具等。这些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探索在全国还有许多,不胜枚举。

成果导向,树立典范。许多职业院校在“双高”“双优”及“示范学校”建设中,将非遗传承与创新项目作为特色或“三教改革”的重要举措,纳入学校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大批教学成果。仅以2022年为例,获得省级特等奖或一等奖以上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有18项与非遗相关。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申报的“道技相融,育训一体,多元协同:黄酒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单位申报的“普特协同、多元推进听障学生非遗技艺传承创新操作与实践”、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申报的“五融合四主体三进阶:侗寨五娘非遗现代传承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等,均被推荐参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

大赛引领,星火燎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22)提出,要“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2019年11月,由中华职教社举办的全国首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学成果展示会在安徽歙县举办。第二届大赛活动在重庆市女子职业高中举行。第三届大赛克服疫情等多重困难,在南宁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大赛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本科、高职、中职学校开展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热情与智慧。

非遗进职业院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为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今后非遗进职校还有以下几个努力方向和重点:

创新管理机制,促进非遗教师团队建设。如何创建优秀的非遗师资团队是今后抓好非遗进校园的首要任务。建议职业院校通过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聘用兼职企业非遗技术技能人才打造老中青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团队;设立非遗专项资助经费,安排相关教师参加高水平培训和调研游学;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给予工作业绩评价上的认可和激励;多方面推动非遗教师在专业、教学、职称、待遇方面有更好的发展与保障。

创新教学模式,促进非遗教学质量提升。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旋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以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为总体框架,协同推进非遗进校园的“三教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造就一批各地各校独具特色、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典型成功案例。

数字赋能,引领非遗教学资源开发。非遗教学资源缺乏、质量不高、品种不多、形式单一、组织乏力的问题,是仅次于师资问题的瓶颈之一。必须分工合作,上下一心,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非遗教学资源开发。2023年2月13日,由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提出了倡议,这为今后非遗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了许多重要参考。数字教育、智慧教育已经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中全面铺开,非遗教学资源亦将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相应的重视,产生一批优质共建共享的云上线上成果,对非遗高质量进职业院校产生跨越式促进作用。

跨界合作,促进非遗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本科院校在非遗科学研究、传承开发创新技术应用、研发人才与学科交叉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建立联盟,共同实施非遗协同育人,发挥行业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中的辐射能力强、产品更新快、周转资金足等特点,共同推进非遗产品提质增效。发挥地方政府统筹协调引导配置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展东西协作、校企合作,促进非遗进校园的整体协同优化。采取措施引导文旅科教融合,实现非遗传承的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

(作者:夏金星 杨珍珍 燕玲,单位: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学院)(《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高质量推进非遗进职业院校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