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路径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明确了下一个五年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十三五”时期,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决定》中提出的发展目标,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很快。

一是通过立法保障全县教育健康发展。《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教育条例》实施以后,将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和经验做法固定了下来,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到2020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0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74%以上职业教育重点打造了民族艺术和旅游专业两个省级骨干专业,全县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是区域内县管校聘改革成效明显。针对教师队伍“总量超编、结构缺编”、教师调动交流不规范、晋升职称困难等问题,立足实际制定实施了《“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突出教师编制、教师调配、教师职称、教师聘任“四个统一管理”。近年来,通过中高级职称晋升、内部岗位晋级、县内有效聘任享受工资等,累计473人次享受职称晋升待遇,占专业教师的95%以上

三是整体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按照教师每5年为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要求,优先安排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高端培训,分批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整体轮训,使培训达到全覆盖。通过建立学科网络教研室,构建“县级统筹、基地实施、合理分担”的层级管理模式,建立城乡一体化网络培训格局

四是城乡教育统筹一体化发展。全县先后出台《推进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对口支援捆绑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启动3年一轮的校对校“对口帮扶”活动,建立区域内城乡中小学(幼儿园)“捆绑式发展”机制。各乡村学校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均衡发展模式,提高薄弱学校整体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将不再是“纸上谈兵”。全县教育的发力点聚焦于“全域优质”“高位均衡”的发展,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城乡学校协调发展、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城乡师资配备、落实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五是在家国情怀和文化传承的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校因地制宜,采取了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发展的策略,分类施教,通过组织童声合唱团、口语成果展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校园形式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是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信息技术教室、多媒体教室和触控一体机等现代教育设备和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覆盖率达100%,宽带覆盖率达100%。全县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乡村学校课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师互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全面实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有力保障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准确定位“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目标

回顾“十三五”时期的教育发展情况,准确分析肃南教育当前发展面临的短板弱项,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还相对薄弱,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及整体水平不高,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教学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差距。如何提升民族地区的整体教育质量,需要准确定位、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区域教育发展总体目标是:率先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把肃南教育办成全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帜,倾力打造“小而美、小而优”全国少数民族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高质量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全面实现民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全免费普惠性学前教育全面提升幼儿保教质量。通过科学制定规划、优化办园布局、调整办园结构,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的办园体系,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幼儿教师专业率有大幅增长。到2025年,基本实现就近入园、按需办园的全覆盖,公派在编教师师资保障全覆盖,惠及全体免费教育全覆盖,增量保质、升级提档全覆盖,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形成普及普惠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以上

高质量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完善行政督促复学机制,落实家长责任和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学上、上好学”,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到2025年,教育水平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育人质量。

高质量优质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快特色高中建设,坚持特色、优质的高中办学方向,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坚持高中新课改,加强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研究,深入推进网络远程直播,不断引进和培养高中优秀教师,吸引和扩大优质生源。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形成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办学模式

高质量多元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深入贯彻落实“职教20条”,深化职教改革,逐步设立与绿色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专业,探索设立育婴师和养老护理员等社会服务专业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培训能力明显提高。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到2025年,让职普比例趋于合理,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双师型”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40%以上。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劳动力技能培训成人教育,不断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加快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坚实基础。促进和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各民族开放包容、和睦团结、守望相助、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聚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着力探索和破解民族语言教师紧缺、培训渠道单一等问题,走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立足实际解决教师紧缺问题,设立民族语言教育研究发展资金,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探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传承的新途径。因地制宜制定教学方案,探索建立资源库、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平台,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具备良好的基础。

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是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前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国家课程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责任,它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指南针和基础。我们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组织引导各民族中小学生认真学习好、理解透国家课程的知识内容和精神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各民族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

“小而美、小而优”精品学校建设是民族教育发展总体趋势。如何在“十四五”时期逐步让乡村学校“小而弱”变成“小而美”“小而优”,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特色发展的“转型样本”,还需要在多个方面下大力气。推进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农村校舍改造长效机制、改薄项目教育现代化建设等项目为基础,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各中小学校硬件建设水平。按国家规定高标准配备图书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和生活辅助设施,不断完善“乡村少年宫”软硬件设施,丰富青少年课内外活动内容。巩固和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借助“互联网+骨干教师”力量,通过集中学习、岗位练兵、反思对话、团队发展等教学形式,着力探索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的生态型区域教师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一条自主设计、自主评价、高效运作的小规模学校自主培养机制。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着力解决寄宿制学校保安、生活管理员、炊事员等人员短缺问题,从而全方位推进全县“小而美、小而优”精品学校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制定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强化教师培养、补充和培训工作。积极协调沟通人社、财政、编制等部门进一步深化“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机制改革,对教师编制、教师调配、教师职称、教师聘任进行“四统一管理,精准设岗、精准定编,逐步将职称岗位向基层学校一线倾斜,把县城教师基层支教工作经历与教师职称评审挂钩,建立城乡教师职称评聘良性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县域内校(园)长、教师交流轮岗,切实盘活优质教师资源,每年安排不少于6%的交流教师进行3年以上的双向交流学习。全力打造作风优良、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高学历、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信息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借助“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项目,形成有效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从直播点播课堂到互动直播课堂的升级换代,并尝试开展县域内全日制课堂直播互动教学。多方筹资建设创客教育中心及创客教室,开展3D打印、智能机器人、趣味编程等Steam教育课程。打造“智慧学习中心”,实现智慧(同步)课堂、数字化网络教学与合作学习等功能。建设肃南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电子备课、网络教学教研、学生自主学习考试与评价、家校互动等多元化应用平台,率先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应用。(作者安维武,系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5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路径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