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我看北外新楼“国内大厦”

2021年春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新教学楼落成,命名为“国内大厦”,引起师生、社会人士、网络媒体的热议。的确,“国内大厦”这个名字,颇有些特别。新的“国内大厦”与同在北外西校区、相距数十米的“国际大厦”两厢矗立,相得益彰,给了人们遐想空间。

我看北外新楼“国内大厦”

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是一所以培养卓越外语人才著称的著名学府,诞生于烽火中国,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2021今年正值北外八十周年华诞,八十载筚路蓝缕,从延安一路走来,北外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外交战线的杰出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在外交、外贸、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北外以“通外语、晓国际”为特色,始终站在国家涉外人才培养的潮头。可以说,作为一所外语院校,“国际”对于北外来说,是特色,是视野,也是目标。

然而,随着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对外战线在国家崛起发展和国际交往中面临着新局面,承担着新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当中国与故事关联时,中国就不是一般的中国,故事也不是一般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所谓的马斯洛效应:生存问题、温饱问题实现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表达自我的行为,而具有更深远的时代内涵与全球意义,是为了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本立而道生。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立足中国文化,熟悉中国国情。只有从本民族历史文化出发,在继承和发展中开拓前进,才能构筑起中国气派的对外交往和传播体系,真正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造福世界。许多有识之士指出,高水平母语教学是高水平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基础。著名翻译家杨绛先生曾说,要成为好的译者,深厚的母语功底和掌握外语同等重要。因为无论译入还是译出,“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的表达更难。”深厚的母语功底和中国文化底蕴,是高水平对外交往的底色。

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充分认识到新时代背景下,外语院校肩负的使命,大力推进中文学科建设,积极拓展国际中国学研究,明确提出了“外语学科再提升以及新型人才培养都需要高水平中文学科支撑”的新理念。从2007年起,北外中文学院先后聘请著名中国哲学、国学大家任继愈、汤一介、袁行霈担任名誉院长,立足高水平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向全校开设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等通识课程,从教学上,夯实学生中国语言文化基本功。1996年,北外就成立了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旨在探究中国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的传播和影响,对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中国文化研究给予学术观照,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追踪中国文化典籍外传的历史与轨迹,研究各国中国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揭示世界各国的中国形象及其形成机制,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轨迹和路径。多年来,北外汉学中心在学术出版和学术交流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日益成为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机构。2020年,北外又在原汉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战略问题。

曾几何时,各种新建的现代化楼宇纷纷以“国际大厦”“环球中心”在全国各处争相挂牌,大家都觉得叫“国际”引领风尚。然而,放眼今日中国我们已经处在新的时代。高铁速度、线上支付、5G技术、载人航天、海底下探,国内的技术与发展、观念与水平,无不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已经在引领建立新的世界规则与秩序,中国,正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实施双循环战略,开天下风气之先。

八十载栉风沐雨,使命如磐。北外人深知,要培养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外语教育必须心怀家国,才能融通世界。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时,北外的“国内大厦”之命名,是自省,是激励,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初心不改。(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我看北外新楼“国内大厦”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