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教材建设笔谈⑲教材开发应体现学生学习立场

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要求,我们设置了“教材建设笔谈”专栏,旨在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一起来看专家的观点——

教材建设笔谈⑲教材开发应体现学生学习立场

王小明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副教授

教材是达成育人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依托高质量的教材进行有效学习,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开发高质量的教材对于育人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教材开发要想实现其育人使命,就必须秉持学生学习的立场,这一立场应当在教材的功能定位、教材开发的过程以及教材内容的呈现上均有所体现。

一、教材应作为“学之材”来开发

教材为谁开发、为谁服务?这一有关教材功能定位的问题需要在教材开发之前予以明确。关于这一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教材是为教师开发的,供教师教学用的材料,是“教之材”;教材是为学生开发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是“学之材”。这两种教材功能定位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会对教材的开发产生不同影响。“教之材”的教材定位,会将教材开发的重点放在教师应当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上;“学之材”的教材定位,会将教材开发的重点聚焦在学生应当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上。教材要想完成育人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无异于南辕北辙。即使教材作为“教之材”开发,由于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因而教学所用的材料最终也要服务于促进学生学习这一目的,“教之材”最后还应当归结为“学之材”。

二、教材开发过程应注意克服专家盲点效应

教材的开发通常由相关学科的专家主要承担。学科专家拥有的丰富专业知识,能让他们轻松高效地完成专业任务。但丰富的专业知识也会给专家的表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就是专家在看待其专业领域的问题时,通常难以采取初学者的视角,尤其是难以看到初学者学习相关学科内容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种现象被称为“专家盲点效应”。就教材开发而言,专家盲点效应虽然无损于教材内容的正确性以及教材所体现的学科逻辑,但会有损教材的学习逻辑,突出体现就是学科专家编写出的内容正确、逻辑严密的教材,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吃力和“烧脑”,不经教师的点拨、指导乃至详细教学,仅凭学生一己之力通常很难学懂教材。这会导致教材难以充分发挥“学之材”功能。教材开发过程中要避免专家盲点效应,除了学科专家要学会从初学者的立场来安排教材内容的选择、呈现与组织外,吸纳有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教材开发也很有必要。此外,教材开发不能止步于教材编写的完成和教材的出版,从教师与学生处收集教材使用时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收集学生学习教材时的感受与体验,是教材开发团队进一步了解教材使用情况、站稳学生学习立场的很好途径。最后,建立和完善教材使用效果的反馈机制,也是规避教材开发中专家盲点效应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教材的内容呈现要注重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教材开发不只要考虑给学生呈现什么内容,还应当重点考虑如何引发学生对呈现内容的学习,为此,做到以下两点尤为重要。首先,教材内容的呈现应明确地将学生的注意引向要学习的内容。虽然“吸引学生注意”的表述在教学和教材编写实践中常被提及,但这一表述隐含一个重要缺陷,就是过分看重对注意的吸引而忽视了注意的对象,由此很容易导致的一种情况是,学生的注意被吸引了但注意指向的对象却不是我们期望他们学习的内容,如呈现教材内容时出于引起学生兴趣的考量而使用了有趣但与学习无关的图片或文字,表面看来学生的注意被吸引了,但实际效果却是分散了学生对应该注意内容的注意。呈现教材内容时要实现对学生注意的正确引导,就需要在开发教材时将注意的对象补充完整并确保其与学生学习的关联性。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要注重引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思考。俗话说,“读书不想,隔靴搔痒”,学生对教材呈现内容的琢磨、思考活动,是其汲取教材内容、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关键,但这种关键活动并非每位学生都能主动进行,因此,在呈现教材内容时就要考虑好如何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采用提问、旁批等形式,针对教材中的特定内容设置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活动,确保学生能进行深度学习。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教材建设笔谈⑲教材开发应体现学生学习立场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