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如何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

研讨主题:如何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

嘉宾

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韩俊兰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  周增为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侯保成

主持人:

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王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如何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衔接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系,特别是如何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一直是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广为关注的问题。

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蕴含的理念创新

主持人: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看,要着重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按照“理念先行”客观规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您如何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创新

韩俊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到知行合一。做好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三个层面的创新。一是整体化教育理念的创新。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把学生的一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尊重,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追求。二是系统教育理念的创新。对于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要联系地、变化地、可持续地进行观察,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势要求,结合家庭、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统筹考虑,而不是机械地、割裂地、静止地来分析。三是一体化教育理念的创新。传统教育观念强调因材施教、分类施教,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在分层、分类施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统一性、贯穿性和内在的整合性。

周增为:一体化建设作为教育理念的创新,有三个具体的表现:一是对一体化本身的思考,二是对学习行为的重新建构,三是对学习者的重新界定。

中小学的思政课在形态设置和内容结构上有所不同,大学的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学科构成的大学科群的架构,中小学思政课是独立的课程,涉及相关知识领域与主体成长的结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想是在大中小学各学段整体基础上的顶层设计,在结构上应包括知识体系交叉、学习资源的整合以及学习方式的创新,因此一体化建设不是某一维度的单向推进,而是需要研究新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对学习行为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是一个从过去的单纯的学科知识导向到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变化。一方面,一体化是要促进学习者形成更高阶的认知水平能力;另一方面,一体化给学习者创建更大的学习平台和空间,帮助学习者丰富实践经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有效思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情感的深入以及思想提升。在一体化建设中,学习者不是传统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体化中的学习者。一体化建设关注人的成长,为人的成长建设环境、提供资源、设计路径,这个过程是基于价值的设计,包括信任、合作、鼓励、宽容等。

侯保成:教育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对应的是教育要往哪里去;“脚踏实地”,强调的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如果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产业工人,那就坚持“一万小时定律”,不断强化工艺流程工作标准的培训。如果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那就需要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核心知识到注重核心素养,不能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而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所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应该践行的是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在思政课中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需要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政课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和教授手段实施上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让思政教育和学生同频共振。

以普法教育为例,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使学生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中阶段,要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高中阶段,要使学生较为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高等教育阶段,要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基本掌握常用法律知识,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我们要牢记一个原则:一切教育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要陵节而施,揠苗助长。

构建科学有序规范的管理机制

主持人:在与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同步推进中,准确把握政策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在坚持大中小学纵向衔接、横向协同建设过程中,您觉得应该如何构建科学、有序、规范的管理机制,以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韩俊兰:科学、有序、规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完善管理机制,提供组织保障和动力系统。一是建立部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省市级德育共同体、区(县)级教育基地,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教育部已经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着举旗定向的作用。省(市)级通过把大、中、小学校组织结队的方式联合起来教研,推动工作开展。区(县)级在中小学建立“大参小”的教学实践基地,实现在根部接地气、接力式传递。二是组织交流研讨会、专题论坛、听课讲课等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针对教材、教师以及课程设计中的问题,诊断式改进提高。三是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定期听取汇报、年度述职、考核评估等方式对推进效果进行评价,激励引导,鞭策前行。

周增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研究和实施推进依赖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建设的关键是对不同主体的整体性、交叉性以及统合性的设计思想实施要求。作为不同学段的学科教师,应主动建立一体化要求的教学反馈与调整机制,定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问题,关注学科前沿,把握政策动态,补充新知识,了解同行教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作为学校,应倡导整体、协同、发展为价值基础的一体化建设文化,架构拓宽教师视野的学习机制,提供更多教师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创新教师研修制度,形成跨学科、跨年段的研修平台,建设一体化校园环境,建立多维评价机制。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动态政策支持机制,统合各方专业力量,鼓励学校与教师进行一体化建设的持续研究与实践探索,建立支持一体化教学创新的资源支持和评估体系。作为专业研究机构,应建设稳定持续的研究机制,定期向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参考,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带领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一体化的实施方案,深入实践,形成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框架,定期发布研究成果。有效的管理机制要最终要形成三大有效的平台:复合式的资源平台、大中小学一体的师资发展平台以及作为学科建设的大中小一体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侯保成:在坚持大中小学纵向衔接、横向协同建设过程中,构建科学、有序、规范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关键问题是谁牵头?谁落实?谁评价?

评价问题是课程改革的“牛鼻子”。谁来评价课程改革,评价结果如何使用决定了课程改革能否真正落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教育主管部门要牵头让“大思政课”落地这件事纳入教育部的评价体系,各级党组织在安排工作的时候,要牵头谋划“大思政课”如何落地。当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了,思政课程内容的优化,思政教学方式的改变,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的落地,都会自觉跟着评价走。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主持人: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教育历来是中华儿女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基因。在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您觉得应该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文化氛围?

韩俊兰:好的制度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合一”理念不乏“一体化”思维的因素,要学会“拿来”借用。一是阐释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系统集成,是优化传承。中国人历来有“三岁看老”的说法,这个可以作为民间基础,推动全社会形成共识。二是破教育“内卷”。在教育系统内部,破除文人相轻的文化传统弊病,破除抱怨、把责任推向对方的做法。三是树一体化典型,讲一体化故事。工作实践中有许多老师追随了学生一生成长的足迹,伴随了学生经历的沟沟坎坎、鲜花掌声、人生起伏,也有许多的不同阶段的老师连续托举起一个又一个学生,把他们的故事讲好,对“一体化”氛围的营造,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周增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属于自己的精神独立性源于文化自信。思政课的责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下一代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理解和培育。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学科重点学习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整体规划体现一致性和整体性的目标和任务。一体化建设的氛围是要坚持文化的传承,也是体现文化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对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而言,文化的传承并非是针对“文化是什么”的知识传递和积累,而是在借助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一切支持主体思想行为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包括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保障以及物质环境等,以此形成对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精神独立性的理解。而这个过程,在时代日益发展、国家日趋强大的背景中,不断得以突破和完善,这便是传承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从三方面作系统思考:一是构建涵养德性、彰显价值的学习目标,大中小学思政课要设置一致性的学科目标,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内涵,分段设置、分级实施,体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学习目标。二是建设全浸润的学习环境,教学要充分结合学校特色,挖掘校园文化优势,充分依靠校内校外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促进“知行合一”大中小一体的实践探索。三是培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师资队伍,教师是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要设计支持教师文化内涵提升的教师学习课程,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理解学生,真正做到以德化人,以理服人,成为支持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侯保成: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文化氛围,这是文化自信要求中国的土地上要埋下中国的根,要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了解自己文化、认同自己文化、热爱自己文化、乐于倡导自己文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他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思政专业教育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自己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课涉及的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弄懂弄通搞明白。思政课教师读经典、研究传统文化,提高自己文化修养,应该是一门必修课。二是思政课教师一定要真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懂不行,自己不喜爱,不相信,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力量,就无法影响学生也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从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进课堂要重视内容适当、形式适宜、节奏适度、与时俱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进课堂,应该是和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德育活动等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自然地入眼、入耳、入口、入心。

原载于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如何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