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高等学校分类评价:意义、类型依据与基本策略

摘 要: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价是新时期加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需求,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我国建设高等学校分类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际社会上,高校皆存在着多种划分类型。评估目的不同,所需对高校进行的类型划分也应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发挥分类评估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今后需要淡化与削弱国际社会大学排行榜的消极影响,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发展性与增值性理念融入分类评价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分类评价的结果。

关键词:高校;分类评价;“双一流”建设;“破五唯”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科学定位”“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评估体系,不仅有利于破除高等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唯论文、唯帽子”的弊端,提升高校生态建设水平,保障与推进高校多样化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全面、整体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加快推进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估的意义

1.新时期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需求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的实施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于2015年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随后“双一流”建设工作得到了不断的深入推进,各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陆续出台;2019年,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2] 2020年1月,我国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基础上又推行了“强基计划”,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3],“强基计划实施所涉及的学科专业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该计划实施必将进一步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有利于促进我国一些大学与学科早日进入世界的前列。

为了保障“双一流”建设能够得到有效、顺利的实施,就需要消解在先前高校评价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高等学校分类评价制度;就需要根据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标准提高“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估的水平要求。此外,还需要根据高校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的双重要求,来完善“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因此,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价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需求,是实现我国大学特色发展、多样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2.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的重要路径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评价体系,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先前在高等教育评价中存在的具有功利主义、简化主义、管理主义特征的“五唯”教育评价导向,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4]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了今后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破五唯”已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里需要指出与强调的是“破五唯”并不意味着在评估过程中不要分数、不要升学、不要文凭、不要论文、不要帽子,而是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为了分数而分数、为了升学而升学、为了文凭而文凭、为了论文而论文,为了帽子而帽子。不能将五者仅仅停留在表面以及以追求荣誉为目的数量与形式意义上,而应置于以追求发展目的提升质量等实质意义上。分数、升学、文凭、论文与帽子仅仅是一种评估与寻求发展的手段,如果将其实质意义抽离就会导致教育评价的扭曲,对高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价过程中,应将“破五唯”作为重要的导向,引导高校今后能够注重自身的内生能力发展,而不是注重外在绩效的累积,积极营造良好的高等教育系统的风气。

3.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制度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制度建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首次提出要“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5]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制度建设实践不断地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此后,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使得高等学校分类制度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与深化。

分类建设与发展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性要求高校的分类建设与发展,一方面,需要积极回应一个时代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社会与文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更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制度予以保障。建构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分类评价制度,既需要遵循高校分类与演化的自然逻辑要求,也需要在目的取向驱动下对高校的分类发展进行合理引导。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价也是进一步加强与完善高等学校分类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分类标准与类型划分

1.国际社会的分类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根据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类型不同,将高校划分为学术性研究型、专业性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类,分别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人才。[6] 2011年,根据21世纪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新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ISCED2011)[7],该文件第一次提出构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高校分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1971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按性质和功能把美国高校分为以下六种类型,即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综合性大学和学院;文理学院;两年制的社区、初级与技术学院职业学院或其他专科。卡内基分类法是最具代表性的描述性分类。另一类是以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为代表的规定性分类。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以严格的系统进行分类,它把加州的高校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高校以科研为首要任务; 第二层次高校以教学为首要任务,第三层次以做好与教学内容相关服务为首要任务。三个层次的高校之间联系密切, 优势互补,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8]。

欧洲高校分类工具(U-Map),通过教学、学生、科研、地区参与、知识交换、国际化6个维度与25个指标对欧洲所有高等学校进行分类[9],形成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然而学校、学生、社会等多方主体对该分类法的认同度不一,此种分类方法关键问题在于没有厘清分类和分层的关系。[10]

还有其他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对高校进行了分类。英国的高校分类与定位走过了“二元—趋同—趋同下多元” 的曲折路程,形成了多元、多层次和多规格的分类结构[11];芬兰高等教育实行自上而下的分类体系[12],采取高等教育分类的双轨制:高校和应用科技大学。韩国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基于院校绩效而非事先设定的基准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类[13],应用层级聚类分析,对高校进行分类。

2.我国高校的分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由过去单一的重点和非重点高校划分不断地向着多种类型划分方式进行转变[14]。目前,国内关于高校的分类方式尽管还存在着一定争议,但已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分类方法,如三分法、四分法、层次分法等。[15]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学位〔2011〕)的规定我国共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学科门类,108个一级学科。2015年,在“工学”门类下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使得一级学科增至109个。每一所大学开设的课程都会涉及到很多学科。但高校所肩负的学科建设使命与学科比例结构是有差异的。因此,根据二者的不同,可以将高校划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军事类、艺术类十四种类型。

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根据高校功能定位结构不同,可以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四种类型。研究型大学,强调学术性、综合性、前沿性,一般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领袖型人才为宗旨;研究教学型,优势学科科研水平高,学校综合性较强,培养博士、硕士人才数量仅次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一般会设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硕士学位点,但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多数为省属级别的高校;教学型大学,以省属、市属高校为主,人才培养着眼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目标多为复合型应用人才。

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等学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通知》。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因此,从政策认同与支持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我国高校划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此外,根据高校隶属关系不同,可以将高校划分为中央政府直属高校地方政府直属高校;根据举办性质不同,可以将高校划分为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两大类型。

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估的基本策略

高校分类标准是多元的,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推进高校分类评估首先需要考虑为什么需要进行分类评价,其次考虑需要什么样的分类评价,最后需要考虑分类评价如何实施的问题。我国高等学校分类评估是在“双一流”建设与“破五唯”的背景下推行的,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目的都是为了高校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因此,今后在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估过程中,应该以促进高校发展及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根本目的,科学、合理地推进高校的分类评估制度建设。

1.淡化与削弱国际社会大学排行榜的消极影响

当前,在国际社会上影响比较广泛的主要有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等。各个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在各个大学排行榜中对同一大学排出来的名次也不尽相同,有的排名顺序甚至会存在着很大差异。各大学排行榜之所以会出现排名顺序上的差异,一方面,是和排行榜设计的指标体系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其所获取信息的充分性有关。众所周知,如果指标的内容与权重不一样,那么,排名结果就必然会出现差异。之所以会出现指标内容与权重上的差异,主要和评价目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性有关。这里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国外大学排行榜并非就不存在着科学性的问题,其评价指标的内容与权重的确定未必适合我国大学评价与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国外大学排行榜的结果应理性对待。

我国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有的大学将国外大学排行榜作为指挥棒,过分看重国外大学排行榜的排名结果,鼓励教师在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与出版著作,研究内容与范式同国际接轨,虽然会使得高校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有所提升,但并不利于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在国内得到最大化的开发与利用,也不利于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更多地服务我国本土社会发展需求,其研究内容应以本土问题为主,这样才有利于不断繁荣与发展我国自身学术研究话语体系。在今后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价过程中,如果不能削弱与淡化国外大学排行榜的消极影响,过多地强调国外学术发表的价值,那么就会不利于我国本土学术话语体系的建立以及具有重大突破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出。因此,在今后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估的过程中,应该削弱与淡化国际社会大学排行榜的消极影响。

2.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不同类型的高校所肩负的使命是不同的。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评估应建立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因此,不能对功能定位不同的大学采用同一指标进行评价,尤其是不能对不同功能定位的大学采用同一指标体系进行统一排名性评价。这种做法不符合高校发展的生态性要求,很容易导致诸多不良的消极问题发生,如挫伤一些大学发展自信、引发校际间的不良竞争等。在“双一流“建设推进初期,我国一些大学就上演了一场“人才引进”大战,用高额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引进人才,造成了流出人才与流出学校之间关系破裂,甚至还会升级为流出学校与流入学校之间的矛盾。这种人才引进方式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个系统分析,实际上就是一种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博弈。有些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只是考虑怎么用经济手段引进人才,而不是考虑怎么更好地培养人才以及利用人才,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高等学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两种逻辑:第一种是学科逻辑,即根据学科比例结构不同,建立不同的评估标准,对不同学科比例结构的高校进行不同的排名。如果是采用统一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虽然会简化评估程序,降低评估技术要求,但评价效用则会受到影响。第二种是功能性逻辑,即根据高校的功能定位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应该注重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评价,尤其是加大具有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的指标权重。对于教学型大学应该注重教学工作的评价,即加大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指标的权重。而对于教学研究型高校,在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应该同时兼顾。

在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价过程中,应该兼顾学科逻辑与功能逻辑。在实施过程中,既可以首先适用学科逻辑,也可以首先适用功能性逻辑。但不管首先适用哪种逻辑,这两种逻辑在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价过程中都应同时兼顾。

3.将发展性与增值性理念融入分类评价之中

高校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高校的评价类型也是纷繁众多的。不同类型的高校评价,其评价目的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排名筛选、绩效奖励、晋升提拔以及规范管理等。很多评价的目的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但不论一种类型的评价有多少种目的,其一定有一个主导性的目的。即便是单一性的评价目的,其实施后所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评价,其对高校发展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价应该积极规避其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此,对高等学校分类评价就需要进行发展性判定与审视。其不管实施的是一种什么样类型的评价,都不能有悖于高校发展要求,而应将评估建立在促进发展这一价值理念基础之上。对于那些不利于高校发展的分类评价,必须对其及时地加以改进或禁止实施

在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价过程中,既需要在被评估对象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被评估对象在总体中所处的状态水平;也需要对评估对象及其过去进行纵向比较,以了解被评估对象的进步与发展程度。对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更适宜进行纵向比较,而不是横向比较。用增值性评价理念,即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以此来引导高等学校分类评价,对于全面、整体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科学、合理地利用分类评价的结果

高等学校分类评价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方面,与其评价目的的设定及其科学性有关;另一方面,更与其结果的使用方式相联系。若想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分类评价的功用,就需要对其评估结果给予科学、合理地应用。

第一,将评价结果用于学校改革之中。不论是一种什么样的评价,其在实施过程中都可以发现学校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价,可以使得问题的发掘与诊断更加具体、准确且有针对性。组织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今后在高等学校分类评价结果使用过程中,可以与学校改革结合起来,将其更多地用于学校发展改革之中。

第二,将评价结果用于高等教育发展决策之中。提升高校发展决策水平,一方面,需要建构与形成先进合理的指导理念;另一方面,更需要将其建立在对学校发展实践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在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估以后,尤其当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建立起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后,就可以使得信息的收集更有针对性、更加充分。信息供给愈为充分,就愈有利于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水平。因此,高校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分类评估获得信息,来保障与提升决策的质量水平

第三,将评价结果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高校发展需要有可靠的资源投入作为保障。资源供给相对于发展需求而言,总是处于短缺状态的。一般情况下,资源供给愈为短缺,其合理配置的难度愈大。不同类型高校发展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其资源配置的要求也不一样。对高校进行的分类评价,不应仅仅是发展水平上的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能够了解与掌握高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据对资源做出合理配置。(作者:苏君阳 白卉 李一平,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20-11-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关于985、211名单的咨询[EB/OL].(2019-11-28)[2020-09-15].http://www.moe.gov.cn/jyb_hygq/hygq_zczx/moe_1346/moe_1366/201911/t20191128_409940.html.

[3]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部部署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EB/OL].(2020-01-15)[2020-11-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1/t20200115_415579.html.

[4]李立国,赵阔,王传毅,等.超越“五唯”: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的忧思与展望[J/OL].大学教育科学:1-12[2020-12-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398.G4.20201012.1106.002.html.

[5]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EB/OL].(1993-02-13)[2020-06-22].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4.html.

[6] 陈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Z2):39-40.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R].2013.

[8]凌炜.我国高等学校分类评价势在必行[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Z4):66-68.

[9] 哈森其其格.欧洲高等学校分类工具(U-map)概述及启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8):61-63.

[10] 雷家彬.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的设计功用与社会回应[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35-39.

[11]张建新.走向多元—英国高校分类与定位的发展历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5(3):66-70.

[12]VUORI J J. Making Sense of Institutional Positioning in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J].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15,21(4):316-327. 

[13]SHIN J C. Classifyi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Korea: A Performance-Based APProach[J]. Higher EdUCation,2009,57(2):247-266.

[14]平和光,冯皓.我国高校分类管理制度化进程、演变特征与未来遵循[J].现代教育科学,2020(3):39-47.

[15]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2. 

北京教育》杂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高等学校分类评价:意义、类型依据与基本策略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