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崔建梅代表:教职工编制核定不能搞“一刀切”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北京3月4日讯(记者 唐琪)“科学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合理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优化教师编制管理,直接关系中小学改革的深入和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建议,在教职工编制核定上不搞“一刀切”,真正实行“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教师编制问题。

作为来自基层学校全国人大代表,崔建梅长期关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调研中她发现,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学校存在着编制不足等困难,影响和制约了教育发展

“目前,初中、小学分别按照生师比13.5:1和19:1核定编制。这个比例按照正常的教师工作量和体育、艺术等学科教师的专业要求,是很难满足教学实际需求的。”崔建梅建议,科学制定教师编制总额,将比例调整为初中10:1、小学13:1。同时,制定编制时,应充分体现“保证基础教育发展基本需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精神,在编制核定上不搞“一刀切”,真正实行“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落实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校学生数、班额等变化情况,每年对学校编制进行适当调整。

目前,全国各省核定教师编制的时间不够统一。根据中央编办“原则上以省为单位,每两三年调整一次编制”的文件要求,很多省两三年核定一次也有困难。但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带来了每年学生的大幅增加。根据有关统计,2017-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数量增加了800多万人。“不能根据学生数量的增加及时增加教师编制,仍要求教职工‘编制总量不变’,是导致各地存在区聘教师、编外教师、合同制教师、备案制教师、劳务派遣教师等五花八门的各类非在编教师的重要原因。”崔建梅分析。

她建议,全国统一规定,每两年一次,按实际学生数重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两年之内,每年进行动态调整。核定编制和动态调整应在年底前完成,以确保秋季开学之前顺利完成教师补充和调整。

崔建梅调研发现,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实际在校学生数的一定比例核定。这种做法操作起来较为简单,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影响新建学校的师资稳定。她建议由编办会同教育、财政、人社、计生等部门,在综合多方面因素测算未来一段时期在校学生数量的基础上,再按照一定标准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现既能较好地满足一段时期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又能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的目的,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崔建梅代表:教职工编制核定不能搞“一刀切”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