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探索“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

[摘  要]本文通过探讨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战略意义,总结提炼新文科建设的本质特征与任务目标,并结合中国传媒大学在“文理工艺”交叉学科建设中的具体实践经验,探索构建“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新文科建设范式,为我国高校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交叉学科;学科建设

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在社会多个层面的广泛渗透,科学、艺术与人文之间不断呈现出集成创新、融合发展的交叉化发展态势,人文学科正以新的视角,动态吸纳与整合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展现出了全方位开放的胸襟与姿态,学科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这一变化已经引发高等教育学科生态体系的深刻变革,“交叉学科”所带动的多学科集成创新正在驱动高等教育不断进行自身改革。近些年,不断涌现的具有典型文、理、工、艺交叉属性的“数据新闻”“大数据与智能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艺术”“游戏设计”等专业正呈现出典型的新文科专业特性,推动着学科知识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与艺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深度融合,并不断为社会新文化、新业态、新思想提供了创新源泉与动力。当前,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新文科正不断彰显出强劲的专业力量与育人成效。

文科建设的内涵与战略意义

战略层面来看,新文科建设是党和国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育领域提出的新思路和新要求。从技术层面来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奔涌而来,在重塑全球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全面嵌入人文社科领域。新文科我们面对这些新领域、新问题而提出的新专业和新内容,是新技术、新平台带来的新思维与新方法,是新行业、新岗位对新人才的强烈召唤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关系到社会的繁荣与和谐。新时代,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新文科建设责无旁贷。文科教育的振兴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的振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新文科。面向未来,新文科体系的构建不应局限于西方学科话语与知识框架,也不应是静态化的“坚守”,而应与时俱进,勇于回应全球化时期各种异质文明与文化思潮的挑战,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建构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具有中国气度的新文科建设范式。着力培育复合型人才教育发展的方向,符合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规律。教育部以敏锐的眼光,恰逢其时地启动文科建设,是回应时代发展的强音,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科建设的本质特征与任务目标

文科不仅是学科形式之新,更是思维理念之新,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将“新”理念落实在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对于新文科特别新闻传播学科而言,其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技术对思维层面的冲击与改变,融合驱动与交叉创新是其本质特征,专业边界正日益模糊,重大社会创新将会更多出现在交叉学科领域。借助互联网、智能媒体大数据技术,人们可以轻易获得海量、实时、连续的社会数据,人文社科研究将突破以往只能依赖抽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等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限制,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思维等跨界理念与方法正逐渐渗入文科专业,成为新的思维范式,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思维将“跨”字和“新”字落到实处。

文科不是生硬的跨专业叠加,而是面向未来社会的认知重启与专业生态重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不断改变着当代人类的心智模式与认知结构,新文科的本质内涵是当代人对新科技、新媒介所引发的社会新现象、新问题和新变化的一次认知重启,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当下社会并把握人类发展趋势所进行的跨界思考与专业生态重构。

文科特别新闻传播学科需要高度关注网络虚拟社会与二次元文化等当代社会文化新阵地。随着互联网与智能媒体的普及,虚拟网络空间与二次元文化业已成为孕育、承载、传播当代文化符号与新文化样态的核心场域,并在其中激荡起多种文化样态、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范式,因此,用传统的社会理论已难以充分认知和指导虚拟网络社会中的新生态与新规律。新文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基于虚拟网络空间与二次元世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重构,努力在这个崭新的文化空间里建立起新的思想、价值和理论体系。

探索“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新文科建设范式

中国传媒大学从2005年就开始探索“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其中“人文”部分涵盖文明通识、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等;“科技”部分涵盖三维动画、人机交互、虚拟仿真、大数据等;“艺术”部分涵盖美学、视觉传达、交互设计与影像表达等。在此基础上,学校以“面向业界、面向国际、面向未来”为宗旨,通过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艺术与技术师资联合授课、搭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招收“文-理-艺”跨学科生源等方式,构建起不同学科思维与专业知识相互碰撞、相互激发、相互协作的跨学科生态体系,并逐渐形成了“跨媒体、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整体特色与优势。

在“文工艺”小综合专业建设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中国新生代动画人,《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罗小黑战记》等一系列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强势崛起的动画大片纷至沓来,这些作品都和中国传媒大学紧密相关。2020年国庆档上映的动画电影《姜子牙》,以其精美的画面成为中国动画新学院派的代表作,引发了全国的关注。该片的核心主创人员均为中国传媒大学师生。这部融汇了科技、艺术、人文思想中国文化的三维动画作品,生动反映出动画行业的内在基因正不断突破其固有艺术圈范畴,它不断整合融入CG技术大数据、动态捕捉、虚拟仿真、虚拟拍摄、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以及工程学、设计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当前,由戏剧影视学等单一学科培养的传统动画专业人才已难以适应当代动画行业发展趋势,动画行业的生态进化正不断召唤着具有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新文科动画人才出现。

新闻传播学专业融合数字技术,建设了数据新闻大数据与智能媒体、国际新闻与传播等新兴专业方向,开设了“无人机拍摄”“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前沿课程,为我国传媒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传媒人才。“文理工艺”间的交叉融合对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式的效能提升,更会产生化学式的反应与能量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在66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把交叉学科及专业设置作为学校发展特色优势和核心要素,形成了以“文、工、艺”为主体,“管、经、法、理”多专业融合发展的“小综合”育人特色,构建了多领域交叉互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教育部的殷切期望,中国传媒大学积极实践,不断拓展信息时代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学校以“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抓手,构建信息科技与信息传播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推动新文科建设走出新路;以“四个一批”专业建设为着力点,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专业设置向智能传媒教育转型;依托通识教育中心,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办法;通过举办“面向未来的新文科建设线上高端论坛”等活动,深入探讨新文科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外,学校正在尝试建立学院联动的“联合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计算传播学、计算广告学等交叉学科专业

【作者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原载2020年第2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探索“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