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向南而行,光明在前——中国科大南迁合肥五十载

50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合肥,二次创业;50年后,它已成为合肥地标,融入这座城的生命。

回溯历史,从1969年10月,中国科大接到战备疏散“一号命令”,要求外迁出北京,到多次派遣人员前往内地寻找安家之所却无功而返,再到辗转安庆、落户合肥,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这场漫长而艰辛的漂泊之旅对中国科大意义重大,对合肥影响深远。

一 千里情缘一线牵

1958年,为培养研制“两弹一星”尖端人才,解决年轻后备力量缺乏的难题,在邓小平、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关心下,中国科大在北京成立,郭沫若、严济慈、钱学森等大师纷纷挂帅。

1969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精神,中国科大部分师生下放至千里之外的安徽安庆,后因当地条件简陋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再次搬迁到合肥。

整个南迁历时漫长,学校师资力量损失极大,流失教师约50%以上;实验仪器、固定资产损失2/3,校舍面积不到6万平方米。从首都北京的大院一下落到安徽的小院,这所全国重点大学面临“崩溃”的边缘。

“50年前的那个冬天,北方大地寒风料峭。但在合肥,这座依然非常困难的城市,却把另一种温暖,慷慨地给了中国科大和广大师生。”合肥市市长凌云在《倾城之恋——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半个世纪的情缘》一文中深情地写道。

没有校舍怎么办?迁走合肥师范学院银行干校,让科大师生顺利“安家落户”。

冬日寒冷,怎么解决集中供暖问题?铺设安徽省第一条“温暖专线”,专门对中国科大开放

……

半个世纪以来,合肥市乃至安徽省节衣缩食,给钱、给地、给政策,甘愿倾尽资源支持中国科大发展,用“家人”的温暖与真情,帮助科大师生驱散了那个漫长冬季带来的浓浓寒意。

中国科大也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从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到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合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中国科大都以自己独特的创新优势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今年9月,《自然》杂志发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合肥跻身全球科研城市20强,在全国排名第六。“非一线城市,有着一流的科研。”《自然》曾如此评价合肥。这背后,中国科大贡献了重要力量。就在年初的全球主要科研机构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国科大首次跃居中国高校第1位,在全球高校中位居第4位。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科大视察时强调:“安徽作为科技大省,中国科技大学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

二 培养英才的摇篮

今年5月,被称为“海啸级后浪”的中国科大少年班校友曹原,因再次在《自然》杂志一次连发2篇论文而备受关注。2年前,22岁的曹原因在《自然》一天连发2篇有关石墨烯的文章而轰动学术界。2018年,《自然》发布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中,曹原位居榜首。

曹原14岁考取的中国科大少年班,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更是中国科大50年深化改革创新育人的一个缩影。

50年来,中国科大先后启动水平大学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全国首批“211”“985”“双一流”高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科大28个学科参评,最后获评7个A+学科、15个A类学科,是全国唯一“数理化天地生”6个理学基础学科全部获评A及以上学校。在学科国际排名方面,14个学科进入国际前1%,其中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国际前1‰。

50年来,中国科大潜心立德树人,坚持“精品办学、精英教育”,不拘一格选人才、因材施教育人才,不仅强调数理基础,探索英才教育之路,而且试行学分制,推广书院制教育模式,培养了侯建国、潘建伟、吴伟仁等一大批优秀领军人才

今日中国科大,英才汇聚、大师云集。目前,已拥有两院院士63人、教授693人,各类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有473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36%。14万余名毕业生中,有84人当选两院院士,是同期毕业生中当选院士人数最多的高校,其中46位在合肥办学期间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科大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中就会产生1名两院院士,700多名硕博士,这一比例高居全国高校第一,赢得了“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士”的社会美誉。

三 攻关创新,攀科学高峰

在一个特定赛道上,“九章”200秒的“量子算力”,相当于目前“最强超算”6亿年的计算能力。12月4日,《科学》杂志公布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的重大突破,他们最新研发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里程碑式突破。

从诞生之日起,“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就已成为中国科大的光荣使命。南迁合肥后,“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历久而弥坚,在量子信息、高温超导、热核聚变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

“暗物质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墨子号’飞向太空”“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连续三年“点赞”科大创新成果。2000年以来,中国科大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9次,入选次数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在这里,科学家可以自由探索科学问题,不用在定量考核的指挥棒下“戴着镣铐跳舞”。今年11月,中国科大教授陈秀雄、王兵“十年磨一剑”,在微分几何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证明了“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国际数学界 2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

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到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让中国科大“底气”十足。近年来,中国科大建设了全国首个依托高校的大科学装置、首批国家研究中心、首批“率先行动”机构、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并全面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目前,正在谋划建设合肥先进光源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

校依城立,城因校兴。南迁50年,中国科大扎根江淮大地,用创新的“杠杆”撬动未来,逐渐成为合肥乃至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创新人才的强磁场,演绎了一段城校共生、共融、共赢的佳话。(王志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向南而行,光明在前——中国科大南迁合肥五十载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