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2019-20赛季的常规赛已经落下帷幕,在经过了两个阶段的集中复赛之后,原计划46轮的常规赛完美补齐。在12支季后赛球队全部出炉之后,个人单项奖成为了季后赛大战来袭前,此时此刻最被关注的点。

联赛官方也在此时推出了本赛季常规赛各个单项奖的候选名单。乍一看候选人基本符合印象认知,然而在最佳阵容的候选名单里,我们却意外发现,作为国内表现最好的前锋之一,也是本赛季CBA国产锋线场均得分最高(19.3分)的陈林坚,却连个候选人资格都没有捞到。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细查之下,将陈林坚挡在候选人名单外,是一个叫“个人技术指标综合得分”项目,在这个项目里陈林坚排名低于胡金秋、付豪、翟晓川、姜星宇、任骏飞五人,因此直接一票否决,被直接剥夺了参选资格

那,这个“个人技术指标综合得分”,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2019-20赛季CBA官方手册的第70页,“个人技术指标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综合得分=[(得分+篮板+助攻+抢断+封盖)-(出手次数-命中次数)-(罚球次数-罚球命中次数)-失误次数]/球员上场比赛的场次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可以看出MVP候选也是按照如此评分往下排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简陋的技术统计公式。其本质就是把场均正向数据不做处理的直接相加,再减去两种打铁数和失误数。且不论用这么一个简单的数据衡量球员是否准确,在球迷都在大量讨论PER,BPM、VORP的时代,作为专业标杆的CBA公司还在使用这么一套简单到匪夷所思的公式来确定最佳阵容候选人,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尴尬的事。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而使用这套数据作为评判标准,其问题自然也显而易见,由于几项数据权重一致,这就导致这项数据对承担高出手的外线核心得分手非常不友好,而对打法偏低位的球员过于有利。

以陈林坚为例,拿他和最佳阵容锋线候选排在第五的前锋任骏飞做一个对比: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不难看出,陈林坚不敌任骏飞的点,主要在于多打了近200次铁(353对159),同时作为外线少抢了75个篮板,而这就直接抵消了陈林坚总分比其多300分的巨大优势。

所以实际操作的结果,就是除了效率逆天(投篮命中率63%,三分命中率45.1%)的姜宇星,其他四个锋线候选都是主打大前锋的。既然如此,使用同一套规则那MVP的五个候选人全都是内线,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姜宇星也是主打突破篮下得分流

而更让人尴尬的还是官方手册上第70页的规则:本赛季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的评选也直接采用这项技术指标,甚至免去了投票环节,谁数据高谁直接得奖,这恐怕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独此一家了。

当然,CBA颁奖实际上也不是第一次出岔子了,就拿总决赛MVP来说,2013-14赛季之前,联赛规则是只允许国内球员当选总决赛MVP,于是在2011-12赛季,北京的总决赛MVP颁发给了宝岛后卫李学林,而李学林的数据不过只有10分4助攻,却因此击败了场均33分的马布里当选。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而常规赛的颁奖问题就更多了,比如常规赛MVP。2014-15赛季之前,CBA规定MVP必须来自于常规赛战绩排名前三的国内球员,结果就是在易建联归来前的国内球员低潮期,投票的记者们发现自己几乎无人可选。2010-11赛季,万般无奈之下记者们把场均只有10.1分7.9篮板3.9助攻的巴特尔选为MVP,而和他竞争的是14.2分3.1篮板的邱彪,和场均13.7分8.9篮板的张凯。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更诡异的是,除了拿果盘当奖杯以外,CBA对于规则的“灵活运用”往往也是变幻莫测,比如上面提到这个“所在球队必须排名前X”的规定,其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

1999-00赛季,胡卫东场均砍下32.6分7.1助攻4.8抢断,带领不被看到的江苏队杀入前八,是年CBA战况激烈,排名第二到排名第八之间差距很小,因此胡卫东MVP呼声极高。但就在大家认为胡卫东MVP板上钉钉时,篮管中心突然在联赛还剩4轮的情况下宣布了MVP“必须出自排名前四的球队”的规定,导致胡卫东获得MVP的资格被直接抹杀。

事后在接受采访时,连当时还是年轻球员的姚明都直言这个MVP的评选应该“更公平些”。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后来,CBA又进一步缩小范围,将MVP的候选人定位排名前三才有资格,于是就有了之前巴特尔10+7+4依然获奖的情况(搞笑的是,2005-06赛季巴特尔场均25.8分12.4篮板4.6助攻时却没有拿到MVP,理由是该赛季倒数第4轮的把比赛里巴特尔辱骂裁判,结果该赛季常规赛MVP直接空缺)。

而到了2015-16赛季,CBA又修改规定,将之前的MVP的候选球队排名限制从前三放开到前四,结果就是MVP花落第四名广东队的易建联(不然辽宁排名第一,郭艾伦更可能拿到MVP)。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2016-17赛季,因为个人赞助商和CBA官方矛盾,易建联在比赛中扔鞋,于是CBA又临时将规定放松到排名前八的球队球员可以参加评选,同时规定参加场次必须达到90%(易建联因为扔鞋被禁赛达不到)。结果最终第八位山东的丁彦雨航取代阿联拿到第一座MVP。

2017-18赛季,规则再次回到前四的球队参评,排名第四的山东队丁彦雨航连庄MVP。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事实上,MVP规则朝令夕改,正是CBA此前商业运作不规范不职业的真实写照,对比之下,今年虽然用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尴尬数据做硬指标,但好歹第一次把评判标准在联赛开赛前就用白纸黑字地规定了(比如把郭艾伦挡在所有奖项参选资格外的“必须出战36场以上”的出勤限制),减少了事后可能出现的质疑声,多少也算是一种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的幅度对于国内球迷的需求来说仍然太少,就像上面提到陈林坚的问题一样,如今CBA的很多奖项设定依然留有很多问题。

比如球员位置问题,陈林坚作为锋卫摇摆人,为什么不能同时保留锋线和后卫线的参选资格?因为要知道就算用了“个人技术指标综合得分”,陈林坚16.22的得分在后卫里也能排进前四,这样直接一刀切对球员来说是否公平?

比如36场的出场限制规定,对联赛只有46场的CBA来说,这个参选线是否划得过高?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郭艾伦:脑壳痛

又比如今年第一次增设的“最佳第六人”奖项,由于CBA外援规定的特殊玩法,一个球员是否替补登场主要取决于开场球队让大外援还是小外援首发,所以事实上在CBA的规则下其实根本不存在“第六人”这个定义(或者说真实的第六人全都是外援),那在如此情况下,设定这个奖项又是否真的有意义?

再比如CBA保留至今的联赛“扣篮王”和“三分王”奖项,这俩奖项是否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CBA而言,需要不断完善规则,规则透明化是最好的开始,但很多细节也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推敲。一刀切不合理,照搬NBA也不现实,未来的路,还是希望他们仔细摸索。

而我们的希望,就是CBA进步的步伐,能迈得再大一点,再快一点,毕竟职业联赛这么多年,最后搞得还没有球迷职业,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本文来源:后厂村体工队 作者:里多 责任编辑:周峻涛_NS457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除了各种果盘MVP奖杯,CBA还闹过这些大笑话……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