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部有特色有创见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著作

近20年来,关于中国留学生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以周棉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成果迭出,在相继取得了两个国家重大项目、成果入选国家文库和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期间,岑红、周棉的《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作为南京大学的老历史工作者,在欣喜之余特写下读后感,推荐给有关学术界的朋友和学生一阅。

中外文化交流,古已有之,例如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我国古代通向西方的陆路交通,我国由此与中亚各国和欧洲开始了多种经济、文化的交流。其中“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含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西传,则在世界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以佛教为代表的南亚文化传入中国,不仅影响了中国,还转而影响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更为丰富多彩,16世纪前后,中国的明清之际常被人们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分界线。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到此时已经开始没落,而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新生的资本主义文化正借助新航路的开辟向东方进发。据此,研究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著作也陆续出现,其中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西交通史》;周一良的《中外文化交流史》、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论著都较有影响。与这些名著不同,岑红、周棉的《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自出机杼,别有特色

其一,该书最主要的特色和贡献是:从留学生的角度论述近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突出了中国留学生为传播主体,肯定了留学生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特殊贡献和地位。

检阅明清以来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中学西传在顽强地西进,但不可否认的是西学东渐是主流,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西方传教士在客观上成为传播的主体。这种情况直到清末民初才发生根本的改变。其原因就在于随着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中国留学运动的发展中国留学生群体在清末民初开始形成、壮大,以中国留学生为代表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传播主体也随之形成,从而取代了西方传教士。这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以往的有关著作也不是没有涉及到留学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但是由于他们对留学生缺少具体深入的研究,因此没有提出该书所认定的传播主体的问题。因此,该书提出这个观点,应该是对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个创新和贡献。也可能正因为此,该书能够引起世界一些名校图书馆的注意收藏,其初版被北京大学历史系等高校列为历史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其二,内容丰富,具体选题新鲜,观点新颖,多方面地反映了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和留学生的贡献。

经过20年的淘洗,这次修订后的该书,不仅总文字量增加了许多,而且内容篇章的更换超过原版的五分之二,修改的篇章超过三分之二,内容更加丰富,具体选题新鲜得当,观点新颖。如第六章《华美协进社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关系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搜集、运用了华美协进社在美国的多种资料,通过考证该社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关系,论述了其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和影响,指出这个1926年成立于美国、第一个旨在向美国大众介绍中国文化的组织,肇始于哥伦比亚大学两位资深教授杜威和孟禄,而其活动则有赖于中国留学生郭秉文和胡适。第七章《华美协进社与<中国留美生硕博士论文>》,首次运用华美协进社记录的1902—1928年中国留美生硕博论文的英文资料,论述了当时的留美生运用西方现代的研究方法,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肯定了中国留学生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尝试,说明“中国留学生是东西方直接沟通、理解、融合的桥梁,是探索中国本土意识和世界视域交汇的先锋”。第八章《从留德博士论文看20世纪上半叶之中德教育关系》,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留德学生博士论文的分析,扩大到当时的中德教育关系,认为:“中国人留学德国;不仅仅是学习德国的精神和自然科学,也为德国乃至世界精神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来自中国人的视角和贡献”。这些篇章的选题及观点都是发以往人之所未发,具有原创性特点。

其三,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学风严谨,体现了学术专著较高的学术性、科学性。

此书虽然不是个人专著,但它围绕“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这个中心论题,开展了认真的研究,不仅主编承担了重要工作,撰写了60多页的“总论”,还撰写了第五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等,而且结构更像一部个人专著:全书由“总论”引导,用超长的篇幅论述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特点,进行比较深刻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史,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实际上就是以留学生为主体和代表的中国新型的知识分子不断创造新文化和开展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然后是上、中、下三编,上编侧重于留学生群体以及相关组织开展的中外文化交流;中编侧重于留学生名家与中外文化交流;下编侧重于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新学科的创建。三编虽各有侧重,各有特色,而最后一编则与“总论”呼应,突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创建新学科,推动现代化。由此可见结构、逻辑之严密,而且全书语言规范,风格统一。因此,无论从立意、体例、结构和语言,与个人专著几无差别,都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该书还有一些特色和优点,限于篇幅,暂且打住。希望周棉及其课题组不断推出这类特色著作,以推动留学生研究的发展

(作者:崔之清,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原系主任,台湾研究所所长、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一部有特色有创见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著作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