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青岛大学附院援鄂医疗队救治的危重患者成功拔管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青岛3月5日讯(记者 孙军)自2月9日下午抵达武汉至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132名医护人员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奋战了26天。 在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的26天时间里,医护人员配合日益默契,不断积累成功的救治经验,诊疗水平与日俱增。而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日趋好转,隔离病区逐渐由“人等床”转变为“床等人”,白衣勇士得到了更加充足的休整,精神一如既往的饱满。更令人泪目的是:50名队员在武汉一线战“疫”现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达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心愿。

据了解,青大附院第三批医疗队于2月10日晚整建制地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该病区共有50张床位。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则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举,在武汉交出了一张优异的答卷。“截至3月4日上午9时,青大附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累计救治患者80人,其中重症患者70人,危重症患者10人,累计开展核酸检测152次,治愈出院35人。目前在院患者43人,其中重症患者40人,危重症患者3人。大家都坚信,我们一定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与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早日平安凯旋。”据青大附院副院长、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领队牛海涛介绍,日前,团队给一位85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了俯卧位通气,有效改善了他的氧合;团队创新性地引入重症超声技术,对重症患者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并结合工作经验制定了《新冠肺炎重症超声诊疗流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更令牛海涛和同事们感到自豪的是,由本院援鄂医疗队救治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气管插管患者日前成功拔管,目前病情稳定,这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此类患者中成功拔管的少数病例之一。据介绍,这名男性患者今年57岁,体重105公斤,伴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等疾病,而且颈部粗短。尽管如此,团队在做好医疗、护理、感控等各项准备后,一次性插管成功,并实现医护人员的“零感染”,成为整个医院非ICU科室中少数完成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病区,赢得医院及其他16支援鄂医疗队的广泛赞誉。

该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病区里有几名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年患者,由于武汉方言比较难懂,所以医护人员一开始只能耐心地通过打手势与他们交流。青大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徐涛说,在返回驻地后,他和同事经常会抽出时间学习《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以便更好地领会患者的意图,“条举是扫帚,浮子是毛巾,滋一哈是擦拭一下等等,武汉方言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来武汉后掉了很多次眼泪,不过每一次流泪都是因为感动。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一支队伍在战斗,而是所有援鄂的医护人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在战斗。”青大附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张继东在日记中写道。张继东表示,为了最大限度地解除驰援武汉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青大附院统计了每个人的家庭信息并逐一走访慰问,还多次从青岛运来大批生活物资和防护物资,“大后方在全力支持我们,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打胜仗不复还。”

据悉,为保证交接班质量,避免医护人员交叉感染,该医疗队还对晨间大交班进行了改良。交班时,清洁区交班人员彼此保持1米的安全距离,隔离区交班人员通过网络视频介绍重症病房内的情况,从而实现了清洁区和隔离区的无障碍同时交班。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青岛大学附院援鄂医疗队救治的危重患者成功拔管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