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优化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民族地区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专业的布局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进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发达地区省市与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深化,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普遍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难题。从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看,由于受到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呈现不平衡状态,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高校存在规模小、办学层次低、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导致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缓慢,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力量薄弱。学科专业作为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柱和基础平台,是民族地区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成为民族地区高校破解自身发展难题的突破口。 

2022年以来,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面向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了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研,了解西北四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就优化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质量的路径与策略提出对策建议。 

优化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学生在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创作“村超”主题蜡画。 蔡兴文 摄

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学科专业是高校履行职能的基本载体。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打造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第一,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夯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一是学科建设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高校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学科建设评价体系,进一步突出应用导向、质量导向和多元化评价,学术科研本位意识进一步增强,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制度保障。二是着眼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各高校坚持以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和新技术类学科专业为重点,探索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三是各高校专业门类齐全,专业大类覆盖率高,布局较为合理。整体来看,民族地区高校形成了完备的学科门类,实现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全覆盖。四是学科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民族地区高校通过高位推动,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学科科研平台建设。五是以实验室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高校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更好地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六是对口支援成效显著。民族地区各高校持续推进对口支援,建立了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对口帮扶机制,显著提升了西北地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 

第二,抓好主责主业,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高校的主责主业。从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规模看,高校毕业生规模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从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就业;从毕业生就业流向看,毕业生生源与就业流向都以本省区为主;从毕业生就业质量看,毕业生专业与职业的相关度以及职业期待吻合度较高,毕业生对母校提供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高。如甘肃医学院扎根平凉、立足甘肃、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近4年来为全国输送品学兼优的医药卫生人才,促进毕业生在甘肃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就业。宁夏师范学院深深扎根宁夏南部山区,以服务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宁夏及周边地区输送高素质人才。 

第三,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运用,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助力地方脱贫成果。民族地区各高校充分依托优势资源,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了力量。如河西学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积极推进农业领域产学研合作,深入乡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二是为地方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各高校利用自身科研优势,联合行业企业,进行新品开发、新工艺研发,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地方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如青海大学建设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复份库和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青海资源储备、生态保护和新能源建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三是支撑产业提质升级。各高校结合本地区独特的自然、文化和旅游资源,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助力产业升级。 

第四,强化实践教学输出,提升学生能力与行业职业标准的匹配性。民族地区各高校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强化专业实训、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实践教学水平,增强了就业竞争力。通过开展见习实习、社区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实践教学课程与行业职业标准的匹配度,满足地区行业职业标准对人才的需求。如新疆各高校将实践育人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贯通、相互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宁夏、青海各高校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模式,提升实践教学课程与行业职业标准的匹配度与相关性,满足地区行业职业标准对人才的需求。 

第五,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提升协同育人质量。校企、校地合作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形成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利用,最终培养适应社会、产业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河西学院先后与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民族县政府签订帮扶合作协议;喀什大学先后与南疆三地州相关三级甲等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签订合作协议;青海大学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整合全省藏医药“产学医研文化”资源;青海师范大学以教师职后培训反哺职前培养的方式,培养能够完全胜任青海农牧区教学需求的卓越教师。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 

西北民族地区以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居多,办学时间短,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瓶颈。如,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向综合性研究型高校趋同倾向,学科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精准性,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对接不够紧密;学科特色凝练不够,学科内涵建设缺乏个性和地域特色;缺乏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优秀科研人员流失严重,导致高水平科研团队紧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强,转化率不高;校企、校地合作有待深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 

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协同发展,要依靠教育优先发展“蓄能”,依靠科技自立自强“破局”,依靠人才引领“提速”。今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为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建设提供了总体思路与基本路径,也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理顺体制机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要立足区域,适应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定位和未来趋势,综合考虑办学定位、已有条件、比较优势、特色特点、区位人才需求等综合因素,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对标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持续巩固提升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增设新专业;加强省域内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布局,推动高校主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克服专业建设的盲目性和同质化倾向;要引入市场评价机制,以需求侧倒逼供给侧改革,依据就业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凝练特色学科,走内涵式学科建设之路。要凝练特色学科,结合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定位,明确学科建设主攻方向,集中精力打造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群;要明确办学目标,走内涵式学科建设之路,立足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和传统产业现代转型需要,确立学科方向,组建学科队伍,搭建学科平台;加强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人才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加强高水平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学位点建设,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学科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提升高校学位点建设水平。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明确专业定位,提升专业群整体实力。要紧扣区域发展需求,明确办学定位,打造特色专业群,要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面向产业发展趋势,强化专业群办学内涵和特色;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明确专业定位,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办好特色专业,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大学生实践技能训练。要着力打造课程结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课程与行业职业标准的匹配度;充分发挥好实践教学基地功能,提升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品质,打造功能齐全、资源共享、开放充分的实践教学实训平台;统筹校内外实践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加强高水平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学生职业发展、行业职业标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行业、政府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要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取得更大实效,以联合培养人才为目的,明确战略合作意向,校企双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共享等合作项目,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保障多方利益,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学生参与;建立与企业、行业、政府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建立省域校企合作联盟机制,发挥校企合作联盟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对接、毕业生就业创业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郭岩,系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任)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0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优化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