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中外青年穿越千年“望”长安

时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安大学联合组建的“重温丝绸之路壮举·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外学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基层建设部和国际联络部组织的“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周”活动。

实践团成员由两校的中国、俄罗斯、阿曼、巴基斯坦、肯尼亚、约旦、贝宁、摩洛哥、孟加拉国等国家的中外学生组成。短短两天时间,他们从丝路之源——石泉走进丝路起点——西安,深入乡村听金蚕吐韵感知农耕蚕桑文化,参观红色纪念馆体悟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走进企业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中外青年穿越千年“望”长安

实践团成员听鎏金铜蚕献宝人谭福全之女谭可菊介绍发现金蚕的过程

争做“国宝推荐人”

8月10日,从西安出发,经过5个小时的车程,实践团来到了“国宝鎏金铜蚕出土地”“丝绸之路源头”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

一条池河,千年历史,万亩桑田。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以鎏金铜蚕为佐证,讲述中华先辈2000多年前开辟古丝绸之路,打开中外友好交往新窗口的壮举,在“国宝推荐人”习近平主席的推荐下,“国际网红”文物鎏金铜蚕成为石泉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石泉何以成为丝绸之路的源头?在池河镇金蚕之乡展览馆,中国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罗贤林向实践团介绍了这一说法的渊源。

自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汉王朝都城长安起,经河西走廊到新疆再到中亚,最终通往欧洲,这便是著名的古丝绸之路。世人都知道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丝绸之路真正的源头又在哪里呢?直到1984年,一枚制作精致、造型逼真,身长5.6厘米,全身首尾有9个腹节,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的汉代鎏金铜蚕在石泉县池河镇首次出土,才最终揭开那段繁华商贸史的神秘面纱。鎏金铜蚕的重见天日弥足珍贵,经专家推断,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是朝廷为奖励当时蚕农兴桑养蚕而造,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中国的蚕桑文化发展已经处于鼎盛时期。虽然运往西域的货物从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出发,但大量丝绸其实是沿子午道从石泉所在的汉水流域及巴蜀之地运到长安的。因此,石泉才有了丝绸之路的源头这一称谓。

从上古桑蚕文化的发展,到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再到现代丝绸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明星金蚕小镇,沿着展厅丰富的蚕桑文化展品和历史资料串成的一条线,实践团成员仿佛重游历史。

“多么神奇的力量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约旦籍本科生赵豪说,“当我看到蚕吐丝时,我意识到即使是很小的生命也可以产生伟大的影响。”

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阿曼籍硕士生马汉正在展览馆体验互动项目,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加持,他体验了一把丝绸文化和现代科技交融的魅力,感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长安大学孟加拉籍硕士生大河说:“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看着展览馆里的这条金蚕,想象着汉代的石泉曾经处处缫丝织绸,成就了古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不绝的文化交流和贸易繁荣。在丝绸之路源头,通过一条金蚕重新定义并解读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汉鎏金铜蚕的出土处,当大家听到这条金蚕就是从眼前这条池河里捞出来的时候,不由站在河边,遥想起千百年来池河之水绕着凤凰山静静流淌,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种桑养蚕,于青山绿水间书写着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勤勉与劳作。

同学们没想到可以在丝绸之路的源头对话国宝献宝人谭福全之女谭可菊。那一枚金蚕(演示品)卧在谭可菊的掌心,鎏金铜蚕的前世今生自她口中娓娓道来,大家都听得入迷了。

谭可菊说,石泉人早前以养蚕为生,冬季无法养蚕时,便通过淘金贴补家用。1984年12月20日,农民父亲谭福全带着她和哥哥、二姐在石泉谭家湾的池河岸边淘金时,二姐谭可春无意中挖出一枚和真蚕差不多大小的鎏金铜蚕,父亲谭福全向亲戚借了路费,一路坐车到西安将其上交给陕西历史博物馆。随后,此物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政府授予了谭家“鎏金铜蚕献宝之家”匾额。

没错,国宝金蚕就是这样被发现的。“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习近平主席经常在各种场合生动讲述中华文化瑰宝背后的中国故事,以珍贵文物为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国精彩”。

谭可菊还介绍,石泉县为扶持献宝之家的发展,把鎏金铜蚕文创产品展销中心交由谭可菊所在的公司运营。近年来,谭家后人配合石泉金蚕小镇文旅融合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依托鎏金铜蚕的时代价值,创新立意,研发鎏金铜蚕文创产品,成立鎏金铜蚕文创产业联盟,开发出鎏金铜蚕工艺品、纪念品、“蚕宝宝”玩具、系列金蚕酥食品、金蚕根艺奇石等5大类80多种500余件文创产品。

“献宝之家”是政府给谭家的荣耀,也是石泉的骄傲,谭可菊的创业之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以,她时刻提醒自己要融创实干,义利报国,牢记使命继续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活”起来。

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丝路传奇。近年来,石泉经过探索实践,找到了一条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金蚕小镇,陕西明星沧海桑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余娟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金蚕小镇依托当地蚕桑产业和鎏金铜蚕文化,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模式,开发明星村农旅融合示范村建设,带动村民和贫困户就近创业、就业,走上了致富路。2019年,这里的农民已全部脱贫。

赵豪说:“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无论是西汉时期还是现在,他们都有极大的创造力和行动力,我也想把在这里学习到的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

在农民陈泽华的家里,实践团成员对重新改造后的民宿赞不绝口。陈泽华说,以前这里没有开发的时候,他靠到外地打工、种庄稼、养蚕、喂猪维持家用,收入低且不稳定,家里经常捉襟见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务工也逐渐没人愿意雇佣自己。现在,当地政府支持发展以蚕桑产业为特色的旅游业,他把房子租出去做民宿,每年有房屋租金收,土地流转也是收入,他现在在公司做园林修剪师和保洁,又是一笔稳定收入,还可以就近照顾家里的老人,比外出打工赚得多。因为还要赶去修剪园林,陈泽华跟实践团合影后就匆匆道别,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乌干达籍本科生柯仁说:“中国人民是幸福的,我看到这里的农村生活这么幸福,不由得感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样的致富工程只有强有力的政府才能办到。”

“金蚕”助力小镇文化走向世界的故事似一根接力棒传递给实践团成员,鼓励他们肩负起时代责任和青年担当,他们争着要做明星金蚕“丝路之源国宝推荐人”,纷纷表示要带着丝路精神和丝路文明,将“一带一路”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中外青年穿越千年“望”长安

实践团走访西安研究院

感受大国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

8月11日,实践团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在丝绸之路的起点,实践团成员们解读起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毛泽东曾评价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公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张馨月给大家介绍了西安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时局转换的枢纽,民族危亡时刻,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

展厅里的图片、实物和文件都在讲述着西安事变前后的那段峥嵘岁月,中国学生带着回顾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热情,给国际学生讲解那个年代的风起云涌和张学良将军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大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陈扬铭说:“这是我第一次和国际学生一起参加党史教育活动。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此次给国际学生用英文讲解党史,从以前被动地听和学,到现在主动地讲,对我来说是一次锻炼。给国际学生讲解的过程,也是我重新学习的过程,我深刻体会到,要让世界读懂中国,首先中国青年自己要读懂中国,此次活动让我更加热爱祖国。”

长安大学巴基斯坦籍博士生汉吉礼说:“通过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让我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了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里面展出的文物、照片和文件让我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和关键人物有了全面的了解。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张学良将军选择做历史的孤勇者,他的爱国心震撼着我们每一个来参观的国际学生。给我们讲解的中国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非常了解,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

马汉说:“我去年12月来到中国,这是我第一次到纪念馆学习红色党史,也是第一次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的艰苦历程,在外敌入侵的关键时刻,张学良将军有着强烈的是非观,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他的爱国精神促成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张学良将军还捐出私产兴办学校,他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国人。”

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中,习近平主席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大家感慨,历史上的中国,各阶层、各党派在民族危亡之际能放下分歧,以民族利益和大义为重,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旗帜,全民抗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以宏阔的国际视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全球多国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充分彰显了大党大国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

感受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不同寻常

8月11日,实践团走进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研究院”),参观了西安研究院智能钻探装备及煤层气开发产业基地、综合展览馆、陕西省煤矿水害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物探仪器及智能控制展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王骜菲说,干净无尘、高科技大数据操控的厂房和自己想象中传统意义上的厂房差别很大,在这里看到了煤炭开采技术的日新月异,地质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如今的煤炭产业已经从私挖滥采、污染环境,逐渐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马汉说,和专家近距离交流是一次特别难得的机会,这里的先进设备和尖端实验室令人印象深刻,他们的创新项目和技术正在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他们的合作和创新水平令人鼓舞。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和西安研究院人力资源部、市场运营与管理部的相关人员及部分研究生代表进行座谈。据市场运营与管理部冀前辉主任介绍,近年来,西安研究院抓住历史机遇,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勇于“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

了解到西安研究院先后承担了孟加拉孟巴煤矿、土耳其Polyak煤矿、中色集团非洲铜矿等涉外项目的防治水技术服务,大河非常激动,特别是其中防治水技术在孟巴煤矿安全生产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有效保障了孟加拉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他希望有机会可以到西安研究院进行实习培训。

短短两天的实践活动很快结束了,同学们跟随金蚕的脚步,仿佛穿越到2000年前的汉朝,看到了丝路之源的石泉人在桑田间忙碌的身影;随后又跟随载着一匹匹丝绸运往长安的马车来到西安,在这里见证了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全国人民用爱国主义精神撑起民族团结的旗帜,似乎寻到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源;最后,大家走进现代企业,见证新时代中国企业的世界担当和贡献。大家深深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

这个暑期,团队成员们化作一枚“金蚕”,茧结“一带一路”。此次“重温丝绸之路壮举·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华历史、中国文化、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感知和理解,培养沟通中外的青年使者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维度读懂中国的立体平台。(作者赵阳平就职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招生与培养办公室,张紫航就职于长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工作办公室)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9-10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中外青年穿越千年“望”长安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