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高质量开展科学教育需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这是继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之后,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作出的最新部署,与党的二十大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精神一脉相承。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可谓适逢其势、正当其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科技竞争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将其视为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基石。我们也要紧抓机遇,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做好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下好这盘“先手棋”。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推动《意见》落实落地,让青少年这个“关键变量”未来真正成长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需要着力强化系统思维,科学处理好五对关系。

一是理想目标与现实学情的关系。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既是理想目标,又是现实需求。从在学生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和课业负担上做“减法”,到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在科学教育上做“加法”,再到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从而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变成现实。做好科学教育,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坚定理想不放弃,坚持目标不动摇;又要立足现实学情,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注意中小学各学段科学教育的侧重点及向各级各类教育的有机发展延伸,充分尊重和发挥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科学指导,聚力前行,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二是科学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从学生主体成长看,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就要把学生从反复刷题练习中解放出来,放飞到科学探究与实践体悟中去。千方百计营造氛围、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去大自然观察,到实验室操作,走进科技馆、博物馆,丰富实践体验,拓展认知向度,提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而助力学生不断获得学识、见识、胆识的突破,更大程度激发自信和潜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两者结合看,科学教育越有效,学生的自我认知及创新学习能力越凸显,对生命、对世界、对未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就越强,就越能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反过来同样,德智体美劳越是全面发展,学生便越能科学认知自我,明了自我志趣梦想,勇于自主选择判断,善于探究发现,从而表现出科学工作者所必需的科学态度、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加强新时代科学教育工作,不是开足科学类课程便完事大吉,更不是超前超标、揠苗助长式增加科学知识的补课培训,而是要明确着力点,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一体化设计共同发力。科学教育的关键着力点是“基于探究实践”,“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在此基础上助力学生形成科学观念,学会理性思辨、大胆质疑、合理假设、小心求证,运用科学思维,将格局打开、眼界拓开,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奥秘、动手实践;站在造福人类的出发点思考科学与文明的演进,不断增强做大做强中国科技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养成科学态度,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实现科学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

三是全面促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意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涵盖完善课程体系、修订科学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用好实践场所、推出优质资源、做强品牌活动、推动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调动社会力量等各个方面,就是要全方位盘活现有资源、全链条改进教学服务,引导全社会齐心合力。《意见》充分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既制定好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长远战略规划,又分阶段确保全学段重点精准推进。初始阶段务须沉下身子、系统调研,集合科学家、各领域科技人才、科技馆所及科普教育基地科技辅导员等各路专家,搭建中小学科学教育联合教研平台。实施中,既要全面铺开,又要先行示范,及时提炼典型工作案例,总结优化可迁移的路径和经验;既要整体推动,又要重点突破,扣紧“激发学生科学兴趣”这个关键落点出成果见成效;同时牢记“双减”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红线,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的方式教科学,呵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引导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实验探究,自觉汲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念、涵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厚植家国情怀,在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做到全面促进与重点突破的有机统一。

四是学校主体与社会协同的关系。《意见》由教育部牵头中央宣传部等十八个部门联合发布,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但中小学校才是科学教育工作落地扎根的原土沃壤。各方齐抓共管,凝聚合力,形成声势,目的是建立社会协同支持机制,最快时间、最大范围整合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集成增效。实施中,既要杜绝各部门相互推诿,健全齐抓共管协调机制,又要防止走马灯似的轮番进校检查、调研、督导,对学校教学形成干扰。无论多少部门、多少机构、多少专家加入协同支持队伍,无论“请进来”还是“走出去”,中小学校及教师始终是科学教育实施的主体。社会各方可围绕中小学校科学教育需求,集成现有各部门力量,盘活现成科学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合力打造好社会大课堂,通过“菜单式”“自助型”等模式,为中小学校提供优质服务、智力支持、资源保障,迎接学校、教师、学生的挑选和实践。总之,一切围绕学校、一切为了学生,才是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应有局面,才能全面、系统、持续推动科学教育落地生根。

五是更高效率与公平保障的关系。若要科学教育工作早见成效,就要锚定教育管理及教学方式创新,完善英才少年发现与培养制度。除已有的科技类竞赛、“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各类英才计划外,还可以拓宽家长教师推荐、学生毛遂自荐等各种途径发现人才,给热爱科学、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提供更适宜的生长空间、更充沛的拔节水分、更充足的抽穗阳光、更丰富的灌浆养料,共同助力英才少年茁壮成长。同时又要保持政策倾斜,对地处偏远、基础薄弱、亟待开垦的薄弱学校、朴质少年进行重点帮扶和指导。既注意指导学校、教师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又要探索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先进技术工具、引导社会组织对口援建等多策并举,弥补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引导中小学生在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体悟劳动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若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究式、项目式、跨学科学习等教学方式效果看得见,确保综合性、实践性、情境性强的科学教育得到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普遍认可,可充分利用中高考的指挥棒效应,完善学业质量评价方式及中高考命题形式,坚持素养立意,增强考题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尊重答案的严谨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创性,让机械刷题者再难高分取胜。加强过程考核、实验考查,培育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攻关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实验操作能力。处理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率与科学教育公平保障的关系,让新时代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更有效、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位青少年。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扎实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起点是拓展教育视野和格局,只有将学生从被机械作业、培训挤压的时间和空间中解放出来,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机会,鼓励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科学天地、走近科学家,孩子才能尝到科学探究的甜头,感受到科学实验的魅力,激发自身创造潜能。让我们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郭春阳 作者单位系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人民教育》2023年第13-14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高质量开展科学教育需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