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实践向度

[摘 要]新时代培育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息息相关。要将文化自信培育广泛融入“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探究以文化自信为基点的“四个自信”耦合逻辑,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鉴赏以及文化交流互鉴能力,不断传承和弘扬文化自信基因库,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年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四个自信”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精神将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伴随着现代与传统、本土与外来文化既共生吸收又冲突斗争的多元文化现象。聚焦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其正处于文化认知、认同和价值观生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处于多元文化冲击前沿地带的文化受众。新时代大学生文化鉴赏、认知、选择能力直接关乎其政治信念、价值取向甚至人生观的树立,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已经成为重要时代课题。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意蕴

文化与国运之关联,文化对民族强盛之助力,体现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百余年的历史征程。青年一代尤其是掌握先进知识的青年大学生是否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直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文化自信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便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道成为中国人民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展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同时,文化自信也被赋予了新的独特时代内涵。

从时代背景来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走自己的文化之路。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自信的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第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自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民族自信得到进一步强化,尤其表现在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上,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所呈现出的突出表现和贡献更加自信和自豪。第二,时代变革中的文化自信。在技术改变人交往方式的背景下,各国家、民族都在经历一次重新定位文化以及文化影响力的广泛变革。在这种巨大的变革中,文化自信应该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尽可能地发展和传承优秀的文化资源,同时积极跟进时代进步,通过新的文化方式和手段,把传统文化发展得更加成熟和丰富。第三,世界意义下的文化自信。在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学习和接受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也要杜绝文化自大和文化排斥,保持开放包容的理念,通过文化交流来扩大视野,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交流与关系和谐。

从现实实践角度来看,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文化自信将成为他们必须拥有的重要素养之一。首先,大学生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这不仅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对红色革命文化的领悟精研,也蕴含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持发展和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认可。其次,要具有探求创新的文化能力。大学生应该具备发掘未来发展趋势和文化创新能力的素质。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追求新思想、新领域、新技术,勇于尝试新的文化创新,构建一种新文化生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最后,要具有深刻的担当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在文化领域,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更要有所承担,注重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有机融合。总之,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养之一。大学生应该在认同、创新和担当等方面发扬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开放、自信的姿态,不断开辟和创新文化领域,推动文化在广度和深度层面的拓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实境遇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自信的孕生土壤发生了变化,加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凝聚和激发中国人民应对国际性发展问题中彰显的强大优势,使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显著提高。在肯定文化自信整体态势向上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在国际舆论环境中,西方文化仍然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加之多元社会思潮以互联网为载体广泛激荡,以及部分别有用心的群体企图消解中国文化优势,借助互联网企图输出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挑战。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化的输出不仅仅是文化、艺术、技艺的输出,更是一种不平衡的意识形态的输出。这一输出,虽不是明火持枪的显性战争,却是“潜移默化”式的隐性斗争,因此,辩证客观地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所面临的双重机遇与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大学生文化自豪感日益增强,但文化产品有待丰富。近年来,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文化场”强弱问题。本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融合力与抗御力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如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尤其在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在不断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本土文化,文化如果能在满足大学生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同时,达到大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要,就会赢得大学生青睐和追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以及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市场上不断推出符合需求的文化产品,虽然在数量上得到了发展,但在质量和创新性上有待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汹涌的文化浪潮也给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人们需要从文化自信中获取日益增长的文化自豪感以及文化归属感,而不被异质文化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所浸透。  

另一方面,国际多元社会思潮激荡,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冲击。如今,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成为影响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给文化自信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危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的文化界限被打开,文化由封闭迈向融合和交流碰撞,同时,在全球化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对本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对中国文化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渗透力较大,同时多元文化汇聚我国,也将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产生较强的解构力。在市场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对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带来较大冲击,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遭受一定程度冲击。在网络化背景下,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文化的传播力得到明显的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得到扩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到冲击,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难度与挑战。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向度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略,要培育具有坚定信念和热爱,全面拓展文化知识、探索文化自信的底蕴,并能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具备广泛的知识和开放的思维,不断增长自己的文化素养,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和理解,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人才。

首先,要将文化自信培育广泛融入“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育人指向,“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事实上,“大思政课”建设对整体性社会力量和社会文化资源的运用和调配,其在形式、程序以及效果上本身便与文化自信培育有机契合。在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过程中,挖掘、运用、转化文化资源来强化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文化内化的重要实践路径。聚焦“大师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从主渠道教学到社会大课堂再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提供的文化引导和文化实践都是大学生深化认知、强化认同甚至外化行为的重要抓手。

其次,要以文化自信为基点,在“四个自信”耦合逻辑下激发大学生认同的内生动力。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要始终坚持“四个自信”相统一。“四个自信”作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自信是主体对本民族文化最深切的坚守,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理论自信是与时俱进和立足于前沿的科学理论。理论自信是“四个自信”中的基础,大学生要悟透基本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道路自信是在不断反思和总结历史中,在中国的体制机制上创新性地探寻发展之路,在更多地符合国情的情况下,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和开创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对成功探索的道路进行坚定的认同和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保证。制度自信意味着对中国现有体制机制的认同和坚信,其要求我们认识现行体制机制的优越性以及它所能达到的目的,并对这一体制机制进行坚定信仰。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既要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要吸收外来文化中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华。在此规范下,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文化发展路径,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再次,要提高文化自觉、文化鉴赏以及文化交流互鉴能力。要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自我觉醒、自我检视和自我创新;还要理解所接触的其他文化,从中汲取精华,抛弃糟粕,并通过自主适应与其他文化达到融合和协调,共同遵循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和平发展的原则和共同建立一个基于多元文化共识的基本秩序。文化鉴赏是指欣赏和评价文化的能力和素养,能够感知文化作品中的美、艺术性、风格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征。大学生文化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感知、欣赏和理解文化,培育其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类的文化不仅仅囿于实用,更需要超越和出点格,这样才能使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是艺术的高度,同时也使文化自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化因多样而美好,因交流互鉴而繁荣。文化自信不是孤芳自赏,需要与时俱进,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呈现多样性的文化能够保证文化多元化的共存和乐趣。“文化因多样而美好”不仅需要对不同的文化保持开放的态度和相互尊重,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及表现形式,对外宣传推广、认同和传承民族文化特征,淘汰文化负面现象,同时确保文化多样性及其所涉及的各个成分得到充分的发掘和保护。不同文化在交换和互相影响中,吸收和融合对方文化的元素和特点,进而产生新的文化形态。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动力,可以丰富文化体验,加深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鉴赏以及文化交流互鉴能力,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只有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开阔视野,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加强跨文化交流,才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互动共赢,走向文化发展的新高度。

最后,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和信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库。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之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僵化不变、墨守成规的,而是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形式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创新的。上述文化基因不仅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并且共同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在遵循文化和文明演进的历史规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和完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新风气,需要具有思想创新和实践精神的人担当时代的主旋律。在发扬新思想、新文化、新风尚的过程中,新时代大学生需要的新风气就是文化自信。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开放自信、积极进取、视野宽广、朝气蓬勃的新一代青年,是可为、可信、可爱的新一代青年。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文化传承人和创新者,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的文化传承,这迫切需要我们不断传承文化基因,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作者:郝文辉 柯文进,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柯文进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党委书记】

原载2023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实践向度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