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与国家形象塑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成为一项迫切任务。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发挥中国国情教育的国家形象塑造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与国家形象塑造的耦合逻辑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自塑、他塑和合塑的有机结合,三种模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实践中,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自塑者”,来华留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他塑者”,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实现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有机结合的重要实践。

首先,中国国情教育课程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从来华留学生个人角度而言,了解和认识中国基本国情是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客观需要,主要通过中国国情教育课理论学习和在中国的实际学习、生活、观察、体验实现。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经历的基础上,来华留学生增进了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塑造了其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来华留学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中国的客观实际和基本国情是认识对象,形成的对中国国家形象某种认知是塑造结果,中国国情教育课和自身实践成为塑造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的重要中介和手段。

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整体布局而言,中国国情教育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2017年3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高等学校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国际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根据《办法》,中国国情教育应有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种形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课堂,这也与来华留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两种途径相契合。在中国国情教育过程中,实现教师、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等元素的充分互动,推动国家形象的塑造。

其次,中国国情教育教师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自塑者”。

第一,教师处于教学一线,其言行、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和中国公民的认知,对国家形象产生直接影响。第二,中国国情教育是实现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发挥重要作用。第三,教师是中国国情的讲述者,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深化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认识。第四,教师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主体。教师直接面对的来华留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国家形象的受众,教师开展国情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外宣的过程,同时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因此,中国国情教育教师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自塑者”,能否通过中国国情教育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关键在教师。

再次,中国国情教育对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他塑者”。

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来源不断扩大,使之成为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他塑者”。如今,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其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日常片段及真实感受,为推动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作出了贡献。相比中国人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自塑者”身份,来华留学生作为“他塑者”,其观点、看法、认识更能引起所在国甚至其他国家民众的认同和共鸣。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助力国家形象塑造的目标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信、可爱、可敬”就是对我国国家形象的精准凝练和高度概括,也是通过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助力国家形象塑造的目标指引。

第一,展现可信的国家形象。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进展。我国有能力承担重要国际责任,成为负责任的大国。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行动中,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力控制本国疫情的同时积极配合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病毒溯源工作,积极援助其他国家防控疫情,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彰显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将中国为世界和平、共同发展作出的努力融入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展现可信的中国形象。

第二,展现可爱的国家形象。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讲话有力回击了西方人国强必霸的逻辑,发出了中国的和平宣言。在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中,要向学生重点讲述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国愿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起,共同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文化是国家最鲜明、生动的名片。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来华留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要立足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情教育,讲好文化故事,展现文化魅力,增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为国家形象塑造注入文化动力。

第三,展现可敬的国家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帮助来华留学生理解“能”“行”“好”的问题,是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重要任务。

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就要讲清楚近代中国的国情,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阐释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特别是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就要讲清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用当下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使人理解和信服。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助力国家形象塑造的原则遵循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真实性、立体性、全面性就是通过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塑造国家形象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首先,坚持真实性原则,就是要坚持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以我国基本国情为依据,开展真实的中国国情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为此,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要以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己任,坚持以“自塑”为主导,努力实现“自塑”引领“他塑”,展示真实的国家形象,扭转我国国家形象的不利局面。从理论上批驳各种抹黑论调,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的“自塑力”。在实践上,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作为国情教育和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素材。

其次,坚持立体性原则,就是要贯通国情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通过多种渠道多角度展示国家形象,保证国家形象的立体性。2021年6月,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时指出,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来华留学生还需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关于中国真实、立体、全面的认识。把“走走看看”贯彻到中国国情教育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在国情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好第二课堂。

再次,坚持全面性原则,就是要全方位展示国家形象,不仅要展示中国的经济形象,还要展示中国的政治形象、文化形象、历史形象等,实现国家形象塑造的全面性。为此,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中国概况”这种一般性必修课,还可以为来华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城市”“中国乡村”等专题性选修课,打造中国国情教育特色精品课程,通过不同专题、多种课程,将中国的发展现状、最新成就全方位展现出来。在教材建设上,要结合国家形象塑造的目标和国情教育课程安排,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国情教育教材之中。探索多语种教材,以教材为支撑,以课程为基础,打造和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标识。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助力国家形象塑造的实践路径

在探明可行性、明确目标指引和原则遵循之后,如何在实践中通过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真正发挥国情教育塑造国家形象的功能和价值成为重要的实践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优化课程设置,筑牢塑造国家形象的阵地。

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国情教育的效果,进而影响国家形象塑造。因此,首先必须优化课程设置,筑牢国家形象塑造的阵地。

第一,充分利用好国情教育第一课堂,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从实践上证明了西方各种论调的谬误所在。中国国情教育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增进来华留学生对我国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积极开展好国情教育第二课堂,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开展第二课堂,要在主题设置、人员覆盖、活动范围、组织形式等方面把握好广泛和精准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始终聚焦塑造国家形象这一核心目标,将其作为第二课堂的主线。在第二课堂开展前,通过调研了解来华留学生关注的议题、感兴趣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在活动开展中和开展后,鼓励并支持来华留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文章、照片、视频,通过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方式分享、传播出去。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国家形象的“自塑力”。

打铁必须自身硬,通过国情教育塑造国家形象,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作保障。

第一,要配齐配强国情教育教师队伍,既要保证数量充足,又要确保质量过硬。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增强自身责任感、使命感。其次要坚定“四个自信”,身处教学“一线”及中外文化交流“前线”,必须以坚定自信的姿态讲好中国国情课。再次要注重提升理论素养,增强从理论上澄清和驳斥国际上抹黑中国的谬论的能力。最后要提高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来华留学生与中国接触过程中的润滑剂。

第二,要加强来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了解国际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及时做好信息、咨询、文体活动等方面服务工作。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既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是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一环,在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上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应配足合格的来华留学生辅导员,发挥辅导员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

再次,加快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保障国家形象塑造的实效性。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质量关系到国家形象塑造的实效性。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对学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各个要素和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补充,满足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需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促进提升校际交流、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等工作质量。高校要落实这两个来华留学生教育指导性文件的要求,加快中国国情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以高质量国情教育推动国家形象塑造。

第一,加强课程建设考核评价。在高校、地区、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国情教育精品课程大赛,以赛促评,以评促建,打造一批一流的国情教育课程,提升国情教育课程建设成效。第二,强化对中国国情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第三,树立一批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榜样,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来华留学生共讲中国故事、共传中国声音。第四,针对各高校国情教育实际情况,探索制定本校中国国情教育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将国家形象塑造实效作为重要指标。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中国国情教育塑造国家形象的实效性。(作者冯慧系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付国伟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8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与国家形象塑造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