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上海实践与思考

[摘 要]“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是党中央着眼于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格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谋划实施的重大战略工程。上海要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建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区,优化育人横向协同和纵向衔接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五育并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是党中央着眼于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格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谋划实施的重大战略工程。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根本任务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根本路径是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激发挺膺担当,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担当大任;根本举措是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文化艺术品位、心理健康品质、网络文明素养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横向上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360度育人“大熔炉”;纵向上促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机衔接”的育人体系。

作为首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上海构建了“三圈三全十育人”大思政格局,打通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育人内循环,构建校内外育人中循环,搭建网上网下育人大循环,增强育人主体供给、内容供给、资源供给:一是狠抓“内圈”提质增效。按照一体化建设思路,在大中小学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并实现高校全覆盖。推进高校全覆盖开设一校一特色“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等。二是狠抓“中圈”多维协同。上海宣传、文旅、教育等部门依托“文教结合”机制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用好上海红色文化育人,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和“非遗”进校园等系列进校园品牌项目,推进社会实践教育和志愿服务。三是狠抓“外圈”拓点增能。以校际、区校、校社、校企“四个联动”为抓手,促进学校与所在区和周边企业建立校外育人基地,开展协同育人。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常态化走进学校、走上讲台授课的带动下,上海人社、工会、妇联等部门积极推动国企领导、劳模英模、“三八红旗手”等行业骨干走进学校参与育人。

思政课是伴随青少年成长发展全过程的课程,是“跨学段”的有机整体。上海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思路,根据思政教育总体目标和各学段分目标,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内容。其中:小学阶段重在促进道德启蒙,初中阶段重在形成道德认知,高中阶段重在形成责任使命,大学阶段重在坚定理想信念,初步架构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思政教育与相应学段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相适应、相契合的内容。在开展过程中,聚焦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促进组织架构一体化。全市高校均构建了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协同配合的一盘棋布局,推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与区教育局开展结对共建,重点围绕“中国系列”课程向中小学延伸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二是促进学段内容一体化。根据各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使各教育阶段课程形成了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序列。三是促进课程教学一体化。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将一体化要义贯彻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集体研讨、集体备课、集体培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各学段课堂教学,做到常讲常新。

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架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上海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国家试点为契机,实施面向人人的艺术普及教育和“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个性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在美育方面,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联手搭建“文教结合”大平台,每年投入2亿元专项经费,共同服务学校美育。一是把实施面向人人的普及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核心目标。整体构建大中小学美育课程体系,分段落实大中小学每个学段的美育课程目标。在做好美育普及的同时,以创特色、建高峰为引领,建设“三团一队”(合唱团、舞蹈团、美术文学社团、乐队),布局建设五个高水平学生艺术团整体布局(学生交响乐团、学生合唱团、学生民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戏剧团),构建“校—区—市”衔接的培养格局,使高水平音乐艺术后备人才源源不断从学校走出去。二是把文教结合、资源共享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宣传文化、教育部门携手开展美育实践,搭建“进校园”和“出校园”两个美育平台:每年常态化开展“百场昆曲进校园”、近300场高雅艺术进校园、国家三大军乐团进校园活动等,营造“天天演”“人人演”的美育氛围;同时,引导市级“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团体走进校园开展传习,使凝聚“非遗”项目活起来、传下去。依托宣传文化领域平台资源,开展了多样化、立体化的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全市数以千计的文博场馆和艺术基地面向学生免费开放。三是把建设师资队伍、强化资源支撑、完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学校美育的“三驾马车”。把美育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使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成为重要内容。

在体育方面,教育、体育部门相继出台体教结合“双八条”“双十条”,1999年起,逐步构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学校体教融合机制。一是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每所义务教育学校至少开设7种运动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每天校内和校外各锻炼1小时,实现学生人人会游泳、熟练掌握至少2门运动技能。聚焦体育重点项目构建“一条龙”培养机制,由“1所高中+2所初中+4所小学”组成基本布局单位。坚持义务教育阶段运动员学生第一身份和文化学习第一主业定位,把体校文化学习全面交由教育部门实施并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健全运动员赛前文化测试等机制,促进了更多运动员从校园走出去。二是协同完善体育竞赛体系。坚持普及与提高结合,促进全员参与,统筹市运会、学生运动会、阳光体育大联赛等赛事资源,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相衔接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完善竞赛选拔机制,在体育传统项目校建设基础上,1999年起,依托学校办二线运动队,开展四年一轮建设,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三是协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开足上好大中小学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将体育培训课纳入教师常规培训课程。实施千名体育教师培训计划,每年遴选1000名体育教师开展重点培训。建立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师制度,形成“先入职、后培训、再上岗”模式。实施优秀教练员进校园计划,自2012年起,每年选派400名专业教练员进校园设点辅导、带训和上体育课。开展优秀运动员进校园活动,组织奥运冠军、优秀体育代表等与学生互动交流,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四是协同推动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全面实施大中小学室外体育场所课后、周末和暑期向社区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了应开尽开,并配套建立跨部门志愿服务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场、健身中心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5平方米,实现所有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学生就近锻炼提供方便。建立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各区将体育设施建在高校,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建在社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升设施使用效益。推动每年举办的200余个国家级和国际级体育赛事成为学校体育第二课堂,组织青少年学生观看,使其喜欢体育、热爱运动。

深化“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实践思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起点新征程,上海将深化“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以创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为契机,聚焦三个方面抓落实。

建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区,优化育人横向协同机制。上海正依托建设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区,以“三个注重”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是注重用好“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思政选修课为拓展、以课程思政为辐射,深化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支持建设“马学科”“马学院”“马智库”,提升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实力;深化实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高校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育人资源,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开展相应教学实践。对人文社科类专业,重点把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对理工类专业,重点在讲解数理原理和方程公式基础上,进一步讲解探寻发现这些原理的思维历程,把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与专业课学习润物无声地结合。二是注重形成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第三课堂网络思政教育育人合力。促进专业课程实践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参与重大活动、大型赛事、社区公益等志愿服务,建立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等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易班完善网络育人平台,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引导高校整合校内育人各环节资源,形成协同合力。三是注重构建完善“开门办思政”大格局。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高校思政课堂,同时引导高校深度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与所在区委及属地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党建活动,形成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协同育人模式。督促高校吸引高水平文化艺术、科技人文等优秀社会资源走进校园,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各具特色的“请进来”思政育人品牌。

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完善育人的纵向衔接机制。上海正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载体、教师队伍等方面着力,深化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是促进内容设计一体化。小学阶段思政教育以促进道德启蒙为重点,遵循小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开展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案例故事等具象化教育,引导学生感性认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初中阶段思政教育以形成道德认知为重点,引导学生自我认同,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和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引导学生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品质,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高中阶段思政教育以形成责任使命为重点,引导学生系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军事、资源等历史与现状,厚植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大学阶段思政教育以提升和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二是促进课程教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也是主流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土壤。在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教学中,既要防止“不下思政盐、只喝学科汤”,也要防止“汤水太咸、难以下咽”。三是促进思政师资一体化。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关键在教师。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段的每门学科都有丰富的思政资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实现育人与知识传授、育人与能力素养“无缝对接”。要强化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养培训,促进育德能力跨学段、跨学科、一体化培训,培养教师全员育德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系统化落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上海正有力引导和督促学校教育抑制“育分”冲动、树牢“育人”情怀,推动五育并举扎实落地。具体来说:德育聚焦遵循不同阶段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着力在科学有效、“润物无声”、落地落实上下功夫。智育聚焦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学生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精准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呵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缓解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体育聚焦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面向人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美育聚焦帮助每一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形成1—2项体育艺术特长和爱好,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和艺术熏陶中强健体魄、磨炼意志、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劳育聚焦构建超大城市劳动教育的新路径新机制,全面落实各学段劳动教育清单,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形成校内校外合力,补齐城市孩子劳育短板,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抗挫折能力培养,深化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共同呵护青少年成长成才。

【作者沈炜: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

原载2023年第10期《中国高等教育》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上海实践与思考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