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广州黄埔区: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听说我们的饭菜是机器做的,感觉好厉害。发饭的时候都是从保温箱里拿出来的,饭菜都是热乎乎的。”广州市黄埔区开元学校学生田雨泽是走读生,以前都是在家里吃饭。学校引进的“数字大厨”设备,满足了他午托和晚托的就餐需求。

开元学校开展中学生午托、晚托配餐服务后,引进2台“数字大厨”智能设备,配置2名全职服务员,解决了部分学生在校就餐问题。这背后是黄埔区教育局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在学校引入“数字大厨”,实现“去厨师化”校内生鲜现做,努力让更多中小学生吃得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

“我区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午托服务以来,部分学校因条件有限,与第三方配餐公司合作,导致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瑄表示,部分配餐公司在原料采购、烹饪过程中不规范达标,远距离配送过程还导致饭菜温度降低、营养流失问题。

为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近日,黄埔区教育局联合黄埔区农业农村局在开元学校举办黄埔区“数字大厨”发布活动。该区以开元学校作为应用试点,打造黄埔区校园新型智慧供餐典型,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台“数字大厨”占地面积约2.3平方米,外观形似“冰柜”,各层拉开即是一个个装着美食的铝制盒。“目前,市面上售卖的炒菜机器人多带有机械臂。与其相比,我们的创新点是采用360°静态加热专利技术,能进行零下10摄氏度到零上140度之间的精准温控,通过智能算法,全模拟灶台烹饪温度曲线。”“数字大厨”项目负责人樊建成说。

整个过程如何保障食物制作的安全、规范?彭瑄介绍说,该项目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对食材安全进行溯源管理,并通过质量检测、生产流程化等,促进生产标准化。中央厨房集中生产净菜、净肉后,采用低温存储方式,冷链配送至学校。配送过程中,数字平台还实时监控温度,保障食材品质。此外,项目团队还研发学校食品安全监控平台,实时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实现透明监管。

“我在学校每天都能吃不同的菜式,营养搭配比较均衡,每餐三个荤菜一个素菜,米饭可口软糯。”开元学校学生王语菲说。

如何让学生吃得更健康、更营养、更美味?“我们坚持研发菜品,累计实验超过3万小时,形成符合机器特性的独有菜品研发体系,建立了包括300多道菜的菜品数据库。”樊建成说,“数字大厨”设有18个独立温区36个独立单元,可以同时做72种不同的菜品,涵盖蒸炒炖煮四大工艺,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此外,相比传统配餐口味依赖厨师控制,“数字大厨”通过标准化作业程序,并通过智能算法,精准把控能量、营养摄入,使菜品味道更稳定、健康。

“相比传统饭菜制作流程,‘数字大厨’无需太多人工操作,烹饪过程主要由机器完成。一台设备就可以供应200至300人份的午餐,能省去较多人员成本。”开元学校副校长孙虎乙说,相比传统餐费在20元左右,这学期学生一餐的伙食费标准控制在18元左右。

据悉,“数字大厨”食堂运营简单化,无油烟排放,在无消防无排水的特殊场地也能自建食堂。新建食堂投入成本比传统厨房降低50%至70%,食堂运营成本降低40%至80%。

“‘数字大厨’的生鲜切配菜属于预制菜的范畴,而预制菜一头连接农民的田间地头,一头连着消费者的餐桌,中间有一个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过程。”黄埔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预制菜产业正在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黄埔区农业农村局将借助“数字大厨”,延长农产品生产链条,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数字大厨”项目还将帮助农民打通销售渠道,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上中小学餐桌。

据介绍,2022年,黄埔区启动黄埔数字与智能化教育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教育装备与教育技术的育人功能,在教育数字化领域进行探索实践。此次“数字大厨”是教育装备创新的又一次重要尝试,也是黄埔区“教育+农业”双引擎联动促进产教融合的新突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连燕纯 记者 刘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广州黄埔区: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