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为人文交流和教育开放作出新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深刻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强调坚持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育部从事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专门机构,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简称“中心”)要更好地发挥人文交流在教育等领域的基础性和长效性作用,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使命光荣、重任在肩。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中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人文交流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服务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教育等领域的中外人文交流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支部建设。坚持抓好领导班子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准确学习领会,认真开展学习贯彻的各项活动,积极谋划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全面落实“三张清单”,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深化模范机关创建,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中心党支部被评为教育部直属机关特色党支部。深化中央巡视与部党组巡视整改,坚持定期调度机制,纵深推进重点整改任务和长期整改事项,确保各项整改按计划完成和落实。通过加强党支部建设,强化了党对各项业务工作的领导和把关定向作用。

二是全力服务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2022年11月22日,孙春兰副总理与戈利科娃副总理共同主持召开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会议高度评价日益深入的人文合作对中俄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表示要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推动中俄人文合作迈向更高水平。中心积极配合教育部国际司做好会议筹备工作。持续培育机制框架下品牌项目,圆满举办了2022中印尼人文交流发展论坛,牵头举办中俄同类大学联盟校长论坛。围绕开拓新交流机制,成功举办了2022年中国-新西兰学前教育研讨会,参加了中国-新西兰教育联合工作组磋商机制第十次会议。围绕搭建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平台,策划举办金砖国家人文交流论坛。

三是不断丰富教育领域人文交流的内涵与形式。推进与地方的合作,以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计划为抓手,组织377所学校参与实施国际友好学校结对子等七大类项目,推动深圳南山区开展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特色区建设,促进地方教育对外开放。发挥“互联网+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推动线上线下形成交流合力,组织52所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中小学实施“互联网+人文交流”项目,引导支持中外学校开展常态化交流和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和民心相通。持续与高校合作共建中外人文交流行业研究院,推动把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的各个领域,推动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学科融合,与北京科技大学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合作举办中巴青年科技人文交流论坛。

四是稳步实施人文交流特色项目。务实推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举办学术讲座48场,为项目院校提供全球治理课程42门、PBL交叉学科课程17门,1.3万余名学生学习,多人获各类国际机构实习机会,培训教师超3000人次。鼓励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走出去,中心发起实施的产教融合促进人文交流项目已在泰国、老挝等3所海外高校完成了相关专业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中国高校的12个专业实现海外办学和专业开设,培训了近千名师生和企业员工。

五是着力打造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品牌。积极推动各国青少年广泛参与人文交流,通过举办人文交流品牌活动,助力培养青少年国际视野,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配合年度重大主场外事活动,以“互联网+人文交流”形式举办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迎冬奥”系列展示活动,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联合主办“人文交流小使者”展示活动中国澳门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来华留学生的回信精神,举办2022“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活动,来自23个国家的150余名师生通过实地体验和讲座等方式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2022年世界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大会,精心设计议题,线下线上结合,来自11个国家的2600多名青少年参加了首轮会议和高级别会议。做好乡村振兴对口联系工作,支持对口联系县师生参与各类人文交流特色活动。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面临新的挑战,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更为重大,也对人文交流事业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我们认识到,外部环境越是复杂,越是要加强人文交流,充分发挥其国家关系稳定器、务实合作推进器、人民友谊催化器的重要作用。要从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积极发挥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功能、学习借鉴功能、促进合作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育人功能,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助力提升师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新的一年,中心将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久久为功,推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人文交流各方面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人文交流服务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作用。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人文交流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实党建主体责任,严格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以标杆党支部为目标,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锻造“四强”党支部,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强化群众观念、基层意识,践行“一线规则”,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化纠治“四风”,保持好与合作单位、服务对象的“亲清”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发挥机制示范引领作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好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积极与机制中方秘书处单位对接,做好材料准备、会务保障和与机制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为机制会议举办提供高质量服务。加强机制项目培育,引导地方和学校培育打造交流项目或活动品牌,支持举办人文交流会议和各类活动,不断丰富机制内涵和成果。加强人文交流理念的教育、传播与实践,推动人文交流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融入对外交往的各项工作。

三是推动人文交流平台高质量发展,服务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地方校际国际交流,鼓励支持中小学与国外友好学校开展经常性的人文交流,密切中外学校间和师生间的联系,提升教师国际理解教育能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师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加强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基地)建设,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和学科融合,服务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完善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和国际管理会计教育联盟工作机制,提升联盟平台汇聚资源、服务人文交流内涵建设的能力。综合发挥基金、年鉴、网站、年会等多平台作用。

四是做细做实人文交流项目与活动,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信息、传媒等重点领域产教融合项目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外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坚持需求导向,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产教协同育人等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和中外行业企业先进的技术、资源、课程引入高等院校,构建“专业/技术技能+人文”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各级各类教育,有针对性地打造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具有吸引力的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品牌活动,帮助青少年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人文素养与国际胜任力。(作者 杜柯伟 系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1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为人文交流和教育开放作出新贡献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