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打造大有可为的实验平台

自从2020年,张红担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以来,“如何利用现有实验平台为学院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做点实事”成了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校和学院为我们创设了一个鼓励探索、支持创新的工作氛围,在实验室的操作台上,我们大有可为。”张红说。

近年来,实验中心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技术人才培养、实验资源效能提升等方面做了创新尝试,陆续取得明显工作成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打造大有可为的实验平台

实验中心主任张红在指导学生叠滤纸。王健 摄

2020年10月的一天,该校园艺专业2019级课程“土壤与植物营养”的第二个实验项目——土壤有机质测定正在资环楼201实验室进行。突然,“砰”的一声,一个女生随之尖叫起来。只见装有浓硫酸的瓶子倒在桌上,一大片具有强腐蚀性的硫酸已经流出,并且不断蔓延……实验室负责人李小涵老师迅速疏散周围学生,拿出备用的土壤样品覆盖在硫酸液体上,带上防护手套将硫酸与土壤混合,用抹布把处理的残渣扫进垃圾桶。

看着用过的抹布几乎瞬间被硫酸烧成碎渣,在场的学生吓得大气不敢出。在后来实验中心的日常教学中,还陆陆续续出现过硫酸倾洒、酒精爆燃等小事故。实验室安全隐患隐藏在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之中,如何对此进行系统梳理并予以防范?

用“安全书”织密安全网。经过一年多的资料收集和经验总结,去年十月,由张红和学院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副院长任武刚主编,实验中心教师董昭芸、李小涵、彭兰芳、彭巍萍、单晓玲、王卓参编的《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及安全操作指南》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从“人”出发,对从实验活动开始前的“获取实验室准入资格、确定环境安全及安全保障”,到实验过程中的“规范化操作及应急处置”,再到实验后的“环境维护、尾端处置”全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是国内农业高校第一本实验安全指导书。

“在科研辅助岗位上,首先要改变的是观念,只有高定位才能进步。”张红始终认为,要让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收获更多的实践技能,实验员要把多年工作总结出来的实验方法和技巧融入实验操作规范中。

去年10月,全国首届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竞赛结果揭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代表队获得特等奖。参赛者、资源环境学院2018级本科生邓永玺介绍,从校内选拔到赛前准备,他们在指导教师刘金山、实验中心教师张红和李小涵的帮助下查阅文献,练习土壤相关指标测定,明确分工,一步步完善实验过程,最终确定了最佳方案。

在支撑实验教学方面,中心多年来服务于全校7个学院17个专业,年平均实验教学服务4861人次。除此之外,实验技术人员还以主编或参编人员身份投身于多项实验教材编制工作,目前已正式出版了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土壤与植物营养现代实验技术》和《环境监测实验》等。

为了增强实验技术队伍力量,学院近几年为实验中心共引进硕博士研究生5人,使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者达到61%;队伍扩大到18人,占学院师资力量的10.5%,实验技术队伍人员配比较同等院校规模更大。在梯队建设和基础条件的共同改善下,近几年,实验中心除了支持项目、编写教材、获批专利外,还取得了一批丰硕的创新成果:中心支撑科教队伍发表论文198篇,其中本科生发表论文62篇。支持各项实验竞赛活动,获得大小奖项30余项。

彭兰芳是资源环境学院2020年引进的硕士,在学院去年首次设立的实验专项中,彭兰芳申报的项目获批。“这个平台带给我无限可能性。过去两年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只要想法合理可行,学院领导就会想办法帮助我们实现。”彭兰芳说。

在今年4月召开的实验专项结题验收评审会上,彭兰芳等4位老师获评优秀。与会专家称赞此专项为实验人员提供了个人提升的机会,真正落实了“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举措,值得进一步推广。

近两年,资源环境学院实验中心在申报学校实验技术研究与实验室管理创新项目中共获批5项,其中重点项目就有4项。资源环境学院实验技术队伍在实验室建设和创新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受到校内外的关注。学院党委书记闫德忠表示,学院将继续支持实验中心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深挖资源潜力,继续支持师生开展科创研究、实验技能大赛等工作,让实践育人更有成效,助推学院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通讯员 靳军 罗一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打造大有可为的实验平台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