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新课标下的课堂规范应解放学生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进一步转变育人方式、改革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重构课堂规范,是落实新课标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课堂规范,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约束上。例如,上课要坐好了,坐好的标准是头正、身直、足平,两眼要正视黑板。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肢体状态才更有利于学习?答案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只有肢体获得解放,才会有思考的自由。

传统的课堂规范,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随便讲话。课堂发言必须先举手,只有得到老师批准后才有发言的机会。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下面往往是小手林立,一个个都渴望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当老师指定某一位学生回答后,未被叫到的那一大群孩子,是何等的失望,明明知道答案却不能说。其实,表达欲是人的一种本能,表达权是学生的基本权利。在这种被不断限制和剥夺表达权的课堂规范里,学生也慢慢适应和逐步放弃了自己表达的欲望。我们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举手发言的学生会越来越少,直至成人,大家都没有了积极主动发言的习惯。其实,学生抢着发言的背后,是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表现,展现的是他们思想的火花、思维的灵感、发现的激情,是他们专注学习、深度学习的结果。正是这种不断地“抢话”,才达成在课堂中实现思想碰撞、互动交流、及时反馈的教学要求。这种“抢话”也为课堂的不断生成和及时调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对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全班学生进入深层思考和深度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下的课堂规范应解放学生的口,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至少在一堂课中能有几次让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做的意义和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同时,老师对学生课堂发言的评判,往往以是否符合当前课堂教学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预设目标为标准,学生任何偏离这个方向的回答,即便言之有理,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长此以往,学生为了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就学会了如何迎合老师的课堂教学需要,从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思考掩盖起来,慢慢地形成了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双重人格,这与发挥课堂教学立德树人功能的时代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落实新课标,教学模式必须从“以灌输为中心”转向“以对话为中心”;学生学习方式必须从以接受、记忆、模仿为主,转向以探究、反思、表达为主;教师授课行为必须从以讲深讲细讲透为主,转向以启发、交流、分享为主。为此,当聚焦课堂规范,对诸多习以为常的传统课堂规范进行深刻反思,什么才是正常的、人道的、合乎理性的、以学生的自由和解放为中心的课堂规范,亟须对一些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学生天性、不利于下一代长远发展的课堂规范进行彻底改革。

许林,江苏省盐城市教科所原所长,现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新课标下的课堂规范应解放学生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