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疫情下国际研究生校内外居住幸福感比较研究

[摘要]国际研究生校外居住已成为来华留学教育常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校内外居住的国际研究生幸福感必然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通过对340名校内外居住国际研究生的幸福感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校内外样本的生活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别且校内样本低于校外样本,工作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别且校内样本高于校外样本,心理幸福感无显著差别。据此,本文提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强校内部门协作以满足学生合理化诉求,推进属地化管理和校地联防联控,加强心理教育和及时干预,以消解负面情绪。

[关键词]疫情防控;国际学生;幸福感;比较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持续深入,在华国际学生的规模与层次快速提升。国际学生规模不断增长和生源国文化背景的多元化给接收国际学生高校的住宿与餐饮等后勤服务带来巨大挑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推进社会化管理与服务已成为许多高校的选择。[1]此外,国际学生走进社区以感知中国社会和风土人情的意愿也进一步强化了校外居住需求。[2]以此为前提,在制定相关制度以规范校外居住国际学生的行为以及开展校地联动以改善校外居住体验的基础上,许多高校稳步放开国际学生校外居住,并在年龄和思想更为成熟、对个人空间要求相对较高的研究生群体中优先推行。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以来,高校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并与校外社区进一步落实属地化管理,将国际学生纳入地方联防联控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3]但为控制风险,部分高校调整自习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以及食堂等重点场所的管理,采取错峰安排生活服务和教学活动等一系列措施,[4]也造成了校内和校外居住的国际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差异。总的来看,无论学生选择在校内还是校外居住,都难以同时享受校内便利的学习条件以及校外的语言文化环境和独立的生活空间。

来华留学教育的生命线在于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面向国际学生提供的教学和服务水平上。幸福感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来华留学教育现状与国际研究生期望之间的契合度,[5]通过对其幸福感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得知现行教育管理在理念和方法等方面的优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和措施。本文从国际研究生幸福感视角入手,对校内外居住国际研究生的生活幸福感、工作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进行横向比较,希望探寻两类群体幸福感的侧重点和水平是否存在差异,进而有针对性地推进和优化校地协作管理过程并动态调整疫情防控策略,优化来华留学教育治理能力和人才培养思路,为增强“留学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国际研究生群体具备某些特征,其幸福感更容易受到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影响,因而成为本文关注的样本主体。第一,国际研究生思想相对成熟且更有主见,对拥有独立生活空间和融入当地社会的意愿强烈,成为校外居住国际学生的主要群体;第二,国际研究生的学业发展大量涉及与导师和同学的学术交流,高校实施疫情防控措施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更为明显;第三,国际研究生需要更多参与科研活动,限制人员流动和实验室开放等要求对他们的学业影响更直接。最后,部分国际研究生已经组建家庭或在本国工作,对生活和学业的界限划分相对清晰。

本项调研面向5所高校的校内外居住国际研究生发放问卷各200份(共计400份),具体内容包含性别、洲别、宗教信仰、学科、学生类别以及幸福感。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40份(回收率达85%),包括校内样本问卷172份、校外样本问卷168份。总体来看,样本覆盖面较为均匀合理,可以初步确保调研所得数据科学可靠。

(二)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国际研究生幸福感的主观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关键在于选定测量维度以及量表工具,并采用F检验对两份样本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本文参考郑晓明等人使用的幸福感测量方法进行系统评估,结合生活幸福感、工作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评定,[6]用以反映国际研究生的幸福感全貌。该量表共计9题项,且已在幸福感研究领域得到普遍认可与广泛使用。本文依据具体的研究情境对各题项的语言表述进行调整。

三、研究结果

(一)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

本文针对校内外居住国际研究生进行幸福感三维度(包含生活幸福感、工作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的数据收集,得到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均高于0.60的统计心理学测量标准。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使用最大方差法对幸福感整体的量表数据进行旋转性因子分析,针对校内外样本数据所得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因子落在各自公因子中的因子载荷均高于0.60的负荷标准,符合幸福感量表的理想状态。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文分别针对校内外样本所得数据对幸福感(包含生活幸福感、工作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结果显示各拟合指标均达到理想标准,表明幸福感量表结构效度较优。

(四)差异性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校内外居住国际研究生对于幸福感的体验差异,本文运用F统计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将幸福感水平作为观察变量,将校内外居住的国际研究生和幸福感维度作为控制变量,运用F检验和描述性统计检验方法剖析校内外居住国际研究生对于幸福感体验的内在差别。

方差齐性检验。方差分析的前提是多样本方差必须是齐性的,因而通常运用Levene检验方法判断方差是否齐性。本文分别对生活幸福感、工作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三维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生活幸福感的方差齐性显著性为0.834,工作幸福感的方差齐性显著性为0.420,心理幸福感的方差齐性显著性为0.113,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本文认为各组Levene统计量均无显著差异。

组间差异性分析。心理幸福感维度的组间差异性分析显示其显著性指标大于0.05,表示校内外居住国际研究生之间对于心理幸福感的感知差异较小。相反,生活幸福感维度与工作幸福感维度的组间差异性分析显示显著性指标均小于0.05,即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检验方法被用于进一步解释校内外居住的国际研究生在生活幸福感与工作幸福感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在生活幸福感方面,针对校内外居住的国际研究生所得数据平均值分别为2.4603和3.4782,表明校外居住的国际研究生生活幸福感整体水平相对更高;在工作幸福感方面,针对校内外居住的国际研究生所得数据平均值分别为3.4782和2.5714,表明校内居住的国际研究生工作幸福感整体水平相对更高。

四、讨论

(一)生活幸福感比较分析

两类国际研究生在生活幸福感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别,即校外居住国际研究生高于校内居住国际研究生。由此可以推断,校外居住国际研究生生活幸福感水平更高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便捷的居住和出行等生活环境、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和休闲选择等社会服务、[7][8]令人满意的健康水平和人际关系等公共因素,[9][10]这对于具备异国留学和年龄成熟双重特性的国际研究生来说尤为重要。相反,校内居住国际研究生受校园环境所限,其居住场所独立性较差,标准化的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难以满足个性化需要。同时,高校应对突发疫情采取的管控措施通常比较严格,对校内居住国际研究生的生活便利程度会产生一定影响;而校外居住国际研究生日常生活和出行的自由度更大,加之社区在疫情严重时期所提供的保障服务,使他们相比校内居住学生并无劣势,甚至参与社会管理的语言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其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综上,高校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善学生居住条件,力求提供更多独立个人空间。在安排国际研究生住宿时,应充分考虑宗教、文化和习惯等生活方面的差异,尽力避免产生问题。同时,在满足国家和高校疫情防控常态化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国际学生主管部门和后勤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协作,充分掌握并满足校内居住国际学生的合理生活诉求,完善外出审批制度,采取更加精准的管理措施。

此外,高校应继续推进校地合作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将校外居住国际学生纳入地方联防联控体系以实现对疫情处置的快速响应。高校也可在社区建立国际学生网格员队伍以实现信息互通,有效防范校外居住国际研究生无序流动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二)工作幸福感比较分析

校内居住国际研究生工作幸福感高于校外居住国际研究生,体现在学生的科研条件、工作投入和外部支持等方面。尤其在疫情防控阶段,校内居住国际研究生在使用实验室和工作室等科研场所方面具备便捷省时等优势,而校外居住国际研究生在某段时间内可能较难接触校内科研场所和设施,会对他们的工作进度和满意程度造成影响。同时,校内居住国际研究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缺少休闲娱乐活动,他们只能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科研工作,通过自我实现获得更高的工作幸福感。[11]同样,他们有更多机会接受导师指导并与同学开展学术交流,从而在学术信心、工作积极性和科研产出方面优于校外居住国际研究生。

鉴于此,为降低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校外居住国际研究生学业进程的影响,高校亦需设计和完善契合学生学业发展需要的指导与帮扶方案,提高线上授课质量并提供虚拟实验室等远程科研条件。作为学生学业的直接责任人,导师亦应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进度的掌握和督促,主动走访校外居住学生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将他们纳入科研团队,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与促进。

此外,高校还可考虑将国际研究生校外居住的申请资格与其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挂钩,做好学业追踪、提醒和定期考核,针对因校外居住影响到学业进展的国际研究生要及时干预甚至终止其校外居住资格。

(三)心理幸福感比较分析

与生活幸福感和工作幸福感维度不同,校内外居住国际研究生的心理幸福感并无显著差异。相比而言,心理幸福感的形成机制更为复杂,受到内外部因素的交互影响。[12]虽然校内外居住国际研究生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享受的条件不同,致使他们对于被关心、被尊重和被支持等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产生差异,但由于对幸福感的感知各有其侧重,两者的心理幸福感总体差距并不显著。比如,在疫情防控阶段,校内居住国际研究生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校园以内,可能会产生抑郁或焦虑等负面情绪。然而,高校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能够将疫情有效阻隔于校园之外,由此带来安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校内居住学生形成心态和情绪优势。反之,校外居住国际研究生因缺少与导师和同学的频繁沟通,容易陷入孤独和无助的科研困境。即使如此,校外居住学生拥有相对独立的自由生活空间,享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1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科研条件劣势引起的心理落差。

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应更加关注国际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建立同伴—辅导员—导师三级谈话机制,借由网络资源打破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限制,扩大心理咨询范围。此外,高校还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及时消除国际研究生的恐慌心理和其他负面情绪。(作者吴文浩系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高静系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贺琦系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项目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中非“八大行动”下基于“德西效应”的非洲研究生资助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2020SJB1056];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来华留学质量保障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公共卫生事件中基于联防联控的来华留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体系研究》[CEAIE-RE-HG-Y-2021-14])

参考文献:

[1]鲁晓川,刘晓琴.高校留学生校外住宿实践对创新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的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2(04):102-105.

[2]刘涛.从文化差异到文化认同: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57-164.

[3]郜正荣.存异趋同 优化管理 精准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23-25.

[4]庞天睿,郑彤.寄宿制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传染风险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2,54(02):73-80.

[5]韩瑞霞,王琦.国内留学生认同研究的现状、理论与方法——基于CNKI的主题元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4(06):75-83.

[6]Zheng Xiaoming, Zhu Weichun, et al. Employee well-being in organizations: Theoretical model,scale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vol 36, pg 621, 2015)[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5.

[7]董源,郑晓冬,方向明.公共服务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J].城市问题,2020(02):82-88.

[8]冯亚平.城市规模、公共服务满意度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1):358-362.

[9]阚斌斌,林荣日.教育对个人幸福感的提升效果和作用机制检验——基于 CGSS2012 数据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3):28-35+41.

[10]孙良顺.社会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与城乡居民幸福感1——基于 CGSS(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86-92.

[11]Matz-Costa C,Besen E,Boone James J. Differential impact of multiple levels of productive activity engagement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middle and later life[J].Gerontologist,2014,54(2):277-289.

[12]Diener E, Suh E M,Lucas R E, 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302.

[13]郑晓明,余宇,刘鑫.配偶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员工生活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22,54(06):646-664.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10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疫情下国际研究生校内外居住幸福感比较研究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