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华籍美人”吴雪莉的中国情

她是一位美国人,1946年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从“金发碧眼”到“鹤发童颜”,见证了中国的峥嵘岁月与繁荣富强;1957年,她到河南大学任教,是我国第一批外教之一,先后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生、300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是河南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十大功勋外教”称号。

“华籍美人”吴雪莉的中国情

她又是一位中国人。1975年,50岁的她,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加入中国国籍,从此有了“滑稽美人”(华籍美人)的自称。90岁时,她膝下学子成群,儿孙满堂,几个子女都已定居美国,她却固执地要留在河南开封。

而把她留在这里的,是她在这里的事业、这里的学生和这里的文化。她在这片黄河边的黄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她的心、她的情,早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血脉相连。

4月7日,河南大学传来噩耗:这位可亲可敬可爱的吴雪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凌晨4时在开封逝世,享年96岁。

“华籍美人”吴雪莉的中国情

“洋教授”与中国的跨世情缘

吴雪莉的英文名字为Shiley·Wood(雪莉·伍德)。1925年7月15日,她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父亲是一位外交官。13岁那年,雪莉·伍德第一次从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认识了中国。令她没有想到的是,7年后,她将与大洋彼岸那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度结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情缘。

1945年,雪莉与中国农业部特派的留学生黄元波在美国举行了简单而热闹的婚礼。次年,这对异国恋人便来到中国上海,21岁的雪莉也有了伴随自己一生的中国名字——吴雪莉。

回国后,由于解放前局势的动荡,吴雪莉夫妇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在经历风雨沧桑的中国土地上奔波,先后辗转于西安、上海、南京等地。直到1953年,吴雪莉夫妇才在河南开封安下了家。随后,吴雪莉来到了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任教,这一教就是半个多世纪。

吴雪莉的母亲道逊夫人是世界和平理事会委员,与美国著名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好朋友。在斯特朗的引见下,1962年,道逊夫人从莫斯科来到中国,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并第一次与分别了17年的女儿、女婿一家团聚。在女儿的影响下,2年后,道逊夫人也来到河南大学,成为一名普通的外籍教师。

当时,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多次向道逊夫人发来问候,并亲自函告河南省委及有关部门,要求妥善安排好这位美国专家。1975年,经周总理批示,吴雪莉顺利加入中国国籍,终于实现了近30年的夙愿。

“华籍美人”吴雪莉的中国情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自己不是“外教”,“已经是中国人了”,吴雪莉曾无数次用她那带着点洋味的开封话反复强调。

圆了“中国梦”后的吴雪莉,为自己能够真正成为中国的一员而欣喜,她终于可以“向不了解情况的外国人介绍自己的国家”了。从1979年开始,每隔几年,吴雪莉都会回乡探亲。而每次探亲的那几个月都会成为她最忙碌的时期,介绍、宣传中国的情况是她的主要工作。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妇女的地位……在她的侃侃而谈中一一展现。

“这是一幅描绘共产主义中国日常生活的画卷,它不是一个西方记者也不是一个中国人短短几周的采访记录,而是一个嫁给中国人、做了中国家庭的主妇和母亲的美国妇女的亲身经历。”伦敦出版社在1958年出版《中国的一条街》时,特意在内封上打上了上述文字,以宣传它的与众不同。而这部英文小说正是吴雪莉初到中国4年生活浓缩的结晶。

此后,吴雪莉又先后出版了《英美文学批评史话》《实用英语语音教程》,并为伦敦出版社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了45万字的材料,还为《陈云文选》翻译了初稿。

1988年,应中共中央编译局邀请,吴雪莉前往北京翻译李鹏总理、姚依林副总理在全国七届人大会议上报告的部分初稿。凭借着母语优势和对中国的深刻了解,吴雪莉在攻克“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凝聚力”等改革开放后出现新鲜词语的翻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她的翻译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和编译局专家的认可和称赞,并被作为这类词汇的标准译法。

大学校园里的“滑稽美人”

加入中国国籍后,弟子不无敬意地说吴老师是“华籍美人”(中国籍美国人)时,她却眨眨那双闪烁着睿智而幽默的眼睛补充说:“是‘滑稽美人’(Funny Beauty)!”其实在开封人眼里,“滑稽”不乏风趣与博识之意。

吴雪莉的学生,河南大学教授关合凤说,“滑稽美人”也是她上课的写照。她上课都要戴着首饰,打扮得很漂亮,而且上课时特别活跃,经常师生乐成一团。

“我们上大学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都不知道圣诞老人是什么样的。圣诞节时,她就粘上白胡子,戴着圣诞帽,扮圣诞老人给我们看。”关合凤说,在相对闭塞的年代,吴雪莉老师为他们讲述国外的见闻,也成为他们看世界的一双眼睛。

上课虽活跃,吴雪莉的严格和认真在河大却是出了名的。

她对论文制定了极其严格的规定:从论文选题到定写作提纲,每个学生至少要面谈4次,文章在2万字以上,绝不允许抄袭。有时甚至其他的指导老师都看不下去,出面向吴老师求情:“学生看着也挺不容易的,下的功夫也不小,让他们通过吧?”“NO!这问题免谈。”对求情,吴雪莉一概不听。如此几次,再也没有人向她求“论文情”了。

吴雪莉还有句名言:“耽误学生的时间,那简直是犯罪。”几十年来,她从不缺课,不管遇到什么事,一律上课为先。吴雪莉患有腿部静脉曲张,犯起病来几乎无法行走,每逢犯病,雪莉就单腿跳着去上课。当她一步步跳进教室,所有的学生都肃然起敬。

“她的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让你不得不尊敬她。”关合凤说,如今这种严格和认真也代代相传,成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传家宝”,而吴雪莉,也早已成为一代代学子心目中河大外语学院的“精神象征”。

“华籍美人”吴雪莉的中国情

“我的家就在这里”

采访中,很多人向记者提到吴雪莉有一个跟随她大半辈子的“宝贝”——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据吴雪莉生前自己介绍,这面国旗是她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买到的。“当时需要国旗的人特别多,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国旗,居委会就组织妇女用棉布裁出固定尺寸,在上面挖了5个五角星形状的洞,然后用黄布缝上,制成国旗。我是1949年9月30号下午五点拿到国旗的。”从1949年至今,吴雪莉一直珍藏着这面国旗。每年10月1日,她总会在自家院子里悬挂起这面国旗,庆祝新中国的生日。

吴雪莉和丈夫共有6个孩子。1984年丈夫去世后,吴雪莉的5个子女先后移居美国。2012年,大儿子在河大退休后,也移民到美国。吴雪莉却留了下来。

很多人奇怪,放着这么便利的条件,她为什么不随子女去美国安享晚年?

“我已经在河大生活大半辈子了,母亲和丈夫都在这里去世,我的事业、我的学生也在这里,我的家就在这里。”吴雪莉生前不止一次这样回答,自己就像树扎下了根,已经习惯了这片土壤,离不开中国了,她要留在中国见证国家前进、发展的历程。

60多年过去了,吴雪莉虽然在开封搬了多次家,却始终紧挨河大校园。她说,守着被岁月浸润的河大校园,日日散步出门,就能看着铁塔,听着风铃,就像她年轻时刚来到这里一样,“我要守着这里一辈子,将来骨灰要撒在黄河里,和深爱的土地,永远在一起。”

如今,斯人已逝。“吴雪莉先生热爱中国,为人师表,以校为家,将毕生献给了河南高等教育事业,晚年仍一往情深地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并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深受全校师生爱戴。先生的去世是河南大学的重大损失,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接续前行,持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沉痛表示。

吴先生,一路走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王文君 刘辰辰  图片由河南大学提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华籍美人”吴雪莉的中国情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