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决定专门用一次全会来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统一全党思想坚定信心、开创未来,认识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推动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一份集政治决议、思想决议、战略决议、行动决议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超政治智慧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推动了全党实现思想上空前统一政治上空前团结、组织上空前有力、作风上空前过硬,必将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其中第二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入系统总结了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其中第二条也是“坚持人民至上”。伟大建党精神的落脚点也是“不负人民”。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为民本质。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高校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服务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入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奋力书写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时代答卷。

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是体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重要维度

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发展是硬道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如果发展成果不能转化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样的发展就没有意义,不可能持续,也不值得追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标志。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科学的育人目标。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要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地位,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社会需要、以学生评价为先、促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价体系;要积极适应时代特点,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充分尊重理解信任是践行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的有效路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决定性力量,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新时代,各级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近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坚持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高校党员干部教师要深入研究当代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积极适应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信息资讯海量化、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行为个性化等成长环境和思想行为特点,增强教书育人的时代感和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要自觉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挥主动性、增强参与度,调动和激发信任的力量和“被看见”的力量,防止和克服“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成长的内驱力。要坚持眼睛向下,多与学生交朋友,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盼,防止和克服人在校园、身在办公室、不了解学生的行政化、机关化、官僚化现象。要把师生和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按照依法、公平、民主、公开等原则处理师生关切的敏感的热点问题,真正把“老百姓口碑”作为“镜子”和“试金石”,以师生的真心信任增进团结和谐、凝聚奋进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关键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渴望能有更多的好老师。可见,解决好“靠谁培养人”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基础。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到“三个传播、三个塑造”,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总体上说,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水平,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师资水平决定教育水平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积极适应人才流动的特点规律,多措并举引才、育才、留才,采取非常规措施解决引进和培育优秀师资困难等“瓶颈”问题。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理解、信任教师的尊师重教氛围,让教师安心从教、潜心执教,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根本人才保证。

健全民意征询体系解决困难诉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

高效便捷的信息网络,为广泛迅捷访民情察民意、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问计于基层群众提供了可能。高校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将多渠道征询到的师生急难愁盼的“心愿清单”变为“工作清单”。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重大政策出台前的调研、征询、听证等论证制度,最大限度地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防止简单操作、暗箱操作,以师生的广泛参与度和知晓度促进政策措施的认可度和贯彻落实的自觉性。要在关注整体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具体个体的关怀,针对师生存在的贫困、学困、心困等实际困难,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思路,组织力量进行精准帮扶。要针对部分青年学生思想思维活、从众跟帖爱表达、热点焦点易炒作、民主维权意识强等特点,设立24小时热线电话、领导信箱、电子邮箱、网络专栏、后台留言等信访接待渠道,建立第一时间受理转办、专人全程督办反馈的“网络直通车”,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反馈,形成遇有困难诉求人人愿讲、敢讲、有平台讲,事事有人听、能解决、有反馈的良好氛围,实现服务管理扁平化、即时化、精准化,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字典中,“人民”除了鲜明的政治和阶级属性之外,还包括“最大多数”和“每一个”两个关键维度。“最大多数”意指人民的整体性,“每一个”意指人民的具体化。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将教育公平和增进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作为基本导向,推动各级各类、各地各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地处边疆高校我们更应该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服务师生。对于学生的培养我们一直强调:要让他们坚守理想,坚定信念,一心向党;勇于担当,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珍惜青春,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在校大学生一定要尽可能地学深些、学宽些。“好学”比“学好”更重要;大学要“学”更要“问”。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大学生要珍惜这个伟大时代,肩负起时代使命,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薛继海,系喀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2年第2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