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途径与方式探索

2021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信中写道:“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2020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强调,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希望他们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自己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来华留学人员的宣介作用,积极传播中国理念。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是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题中之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推动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擘画了美好蓝图。

截至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不仅是文化多元化的生动体现,而且是中国制度文化、道路文化对外传播的直接受众和桥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切身体会者,更是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资源。来华留学在培养全球人才、涵养国际人脉、讲好中国故事、深化人文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途径与方式探索

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文件精神与顶层设计

2010年9月,教育部出台《留学中国计划》,指出加强中国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帮助来华留学人员客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2017年3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学校招收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简称“42号令”),规定中文和中国概况作为高等学历留学生教育必修课。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指出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高等学校应当有计划地组织来华留学生参加中国国情和文化体验等活动,并与群团组织、社区等积极合作,促进来华留学生与社会的正面良性互动。

此外,教育部还启动实施了“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活动,以体育赛事、文体才艺表演为纽带,通过中外学生团队协作实现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展示在华留学生的健康积极形象和青春风采,每一届都有300多所高校的3000多名中外学生参加,有效促进了在华留学生对中国全面了解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面向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广泛开展“感知中国”活动,以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的形式,加深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汉语桥”比赛激发了各国青年学生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增强了各国优秀青年对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高校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实践探索

高校作为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促进中外青年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历史使命。各高校在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作者梳理了2009年到2018年10年间《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和《来华教育年度报告2018》中20所高校的主题研究,总结了各高校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工作经验和特色做法。

聚焦文化引领。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中国文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语言大学面向全球免费开放15门线上优质中文国际教育课程,为在华留学生和全球希望学习中文的外国朋友量身定制中文口语、中国传统文化等线上课程,让全球喜爱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们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热爱中国上海交通大学构建学校文化、城市文化、中华文化三级文化体验活动体系,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融通实践平台。融通中外学生实践平台,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实践中了解发展中的中国。东华大学在来华留学生全方位实践教育方案方面进行了探索,开展“知中国”系列留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编写《留学生综合实践教程》,鼓励学生踏入中国社会、融入中国人群,走进中国服务中国,使留学生更加系统、全面了解中国

打造品牌效应。以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点带面,打造文化品牌效应。华中科技大学打造了“发现中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通过讲座、文化体验、实地考察、社会公益、游学等形式,向国际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魅力中国。武汉大学国际文化节以国际文化展示和中国文化推广为内容,以“海纳百川,交流融合”为主题,创出了声誉,打出了品牌,成为促进湖北国际化进程的大型文化盛会。

强调过程育人。建立多方参与、多渠道、多视角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华南理工大学构建“认知—认同—践行”的全过程教育模式,有力推动了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深度和广度。上海大学创设了“知华课堂”“知华实践”“知华导师”“知华导生”四位一体的知华教育模式,帮助来华留学生适应在华学习生活,提升文化体验。

北科大促进留学生了解中国全方位贯穿工作体系探索

北京科技大学自1954年开始接收来华留学生以来,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成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和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以《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为指南,《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为准则,全要素、全过程推动来华留学教育步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中国情怀、扎实专业素养和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知华、友华国际学生。

北京科技大学全体52名巴基斯坦留学生在给习近平主席所写的信中,深情回顾了在中国学习先进知识、领略博大文化、见证变化发展的感受;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卓越领导力、强大动员力、高效执行力,以及对全球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的深刻理解;抒发了对中国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特别是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感激之情、学成后积极投身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憧憬,以及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理想担当。    

正如信中留学生们所讲述的那样,北京科技大学通过构建留学生了解中国“交流—体验—实践—共建—融通”的深层次融入途径,认识中国—认知中国—认同中国—热爱中国—传播中国的螺旋式上升路径,“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的方式,以及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全方位贯穿工作体系,助力留学生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自身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搭建多元文化平台,增强认识中国的深度。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北京科技大学以入学教育入口、课堂教学为依托、品牌活动为载体、重要节日为契机,加强各国多元文化交流,促进各国学生汲取人类共同的知识成果,加深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以入学教育为入口,开设留学生入学导向课,并纳入培养计划,出版《留学生入学导向教程》,实现跨文化教育的课程化。课程涵盖校史校情、法律法规、学校规定、学业指导、日常生活和公寓服务,帮助学生做好跨文化适应。以文化课堂教学为着力点。在中国概况、中文、中国文化等课程中,鼓励引导各国留学生分享自己国家文化,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法,启迪学生比较中外文化间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了解。以品牌活动为切入点,校园文化品牌“心心相通,美美与共”北京科技大学国际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各国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引领“一带一路”多元文化蓬勃交融,为社会打造中外青年交流平台。以重要节日为契机,国际学生中心拍摄的国际学生新年祝福视频中,来自6个国家的留学生讲述自己国家的新年习俗,表达对全校师生的美好祝愿。

丰富体验中国内涵,丰满认知中国的维度。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创新中国故事讲述,依托网络宣传矩阵,拓宽感知中国平台,把我们想讲的和留学生们想听的有机结合,让留学生对中国有一个真实的、多样的、丰富的认知。全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突出师生全覆盖和大学四年全过程指导,构建导师主导、授课教师主教、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育人模式。打造融网站、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为一体的体验中国平台,用中英双语全方位、多视角讲述中国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打造实践教学、移动课堂和学术论坛环环相扣的浸润式中国体验。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入污水处理厂、危险物品处理厂,以提交学术报告、小组展示的总结形式感受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大国担当;由中国概况课老师领衔组织移动课堂,带领国际学生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颐和园等,将课本和现场讲解结合,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通过参加学术论坛,由知名学者介绍智能制造的前沿发展,以及实地探索京东智慧物流和北京现代汽车工厂,了解中国在智能制造科技领域的成就与发展

联通学生实践体系,提升认同中国的效度。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到,青年是人民友谊的生力军。青年人情趣相近、意气相近,最谈得来,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北京科技大学构建了中外学生一体化社会实践新模式,突出实践育人功能。搭建中外青年交流平台,让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结下深厚友谊,从认识中国、认知中国上升到认同中国。结合留学生特点,多渠道联络洽谈适合国际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首都图书馆、中国科技馆等单位实习的长效合作机制。选派优秀中外青年志愿参加世界园艺博览会、APEC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志愿服务交流中,彰显中外青年责任,展现中外青年担当。引领中外青年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时代热潮。举办“杰出校友讲坛”“名家讲坛”等活动,邀请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士与中外学生面对面谈发展、话创新。中外学生团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大赛等竞赛中屡创佳绩。

共建共享中国发展,拓宽热爱中国的广度。北京科技大学鼓励支持留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区、深入基层、服务社会,践行对中国的热爱。被习近平主席称赞为“中哈友谊的使者”的哈萨克斯坦籍学生鲁斯兰,因其身体里流淌着珍贵的“熊猫血”(Rh阴型血),自2009年起坚持每年无偿献血;2017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道德风尚奖”的柬埔寨籍学生,义务帮助在柬埔寨遭遇车祸的中国母女,用大爱温暖人心;2018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道德风尚奖”的韩国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走入孤儿院、养老院、打工子弟学校,播撒志愿服务的阳光。学校留学生还积极参加点靓学院路主题论坛、共享学院路“城事设计节”、“学院路环境摄影比赛”等活动,为社区环境改造建言献策,为北京城市发展献计献策;在冬至节气与社区中小学生一起为独居老人送去饺子,送上节日祝福,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之精髓;前往北京科技大学定点扶贫地区甘肃省秦安县,走进贫困村调研,与当地中学生交流,了解中国扶贫事业伟大成就和“精准扶贫”实施战略,为助力脱贫攻坚贡献力量。2019年10月1日,北京科技大学来自28个国家的40名留学生和国际学生中心6名教师,与中外青年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阵,一起阔步走过天安门,传递出对中国的热爱与美好祝愿,诉说着与时代同步伐、与中国共奋进的青春之志。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中国的温度。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中积淀了自己中国故事素材,具备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意愿;留学生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具备了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采访时,北京科技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纷纷表示自己向家人和各国朋友教授了在中国学到的疫情防控知识,传递了中国政府生命至上、一视同仁的理念,深情讲述着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担当。通过毕业季的“文化传承、交流互鉴、情留北科、不说再见”系列活动,毕业生的爱校荣校、知华友华的感情进一步升华。各国留学生校友在自己的岗位上,促进本国与中国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才和学术等方面的交流,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把中国故事讲遍世界,把中国声音传遍全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来华留学工作,此次给北京大学留学生们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来华留学工作的亲切关怀,也是对来华留学工作战线多年来推进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有力鞭策。各高校应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勇于创新,以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为着力点和突破点,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宽广的视野、更全面的布局推动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国际传播建设。

在推动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上持续发力,从规模从向质量转化,从速度向实效转化,从广度向深度转化。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青年到中国高校学习,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来华留学内涵发展。

在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上持续发力,主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主动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重点打造“留学中国品牌项目,加强来华留学品牌课程建设,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在推进国际传播建设上持续发力,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感知力和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者 郭凯琳 系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生中心助理研究员)

来源:神州学人(2021年第8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途径与方式探索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