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马上评︱名校研究生去卷烟厂当工人,是人才浪费吗?

高学历人才去一些基层岗位就职是不是浪费?这个老问题又遇到了新案例。

近日,《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度大学生招聘拟录用人公示》引发网友热议。因为“一线生产操作岗位”的聘用名单中,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河海大学等985、211名校,硕士研究生也为数不少。

像之前出现的名校研究生去街道办、高校教授去中学当老师等案例一样,如果从个人选择的角度来看,当然无可厚非。有人愿意去挑战有难度的岗位,有人偏爱安稳的岗位。去一个岗位是不是浪费,更多是个人感受,很难有客观标准。用人单位愿意招,个人符合招聘标准,两厢情愿的事情,旁观者没权去反对。

可是类似的就业选择多了,还是有超出个人选择自由的层面值得思考。正如很多网友表达的朴素感受:这是不是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之下,更多人偏爱稳定性强、性价比高的岗位?无论街道办还是卷烟厂的一线岗位,虽然未必能发挥高学历人才专业特长,但是待遇和稳定性,相比企业还是有优势。放在安全感的标准下,就不难理解个体的选择。

稍微延展去看,类似就业选择反映的,其实不是具体岗位的吸引力,而是岗位背后的单位。毋庸讳言,街道办以及卷烟厂,在一般人的感受中,安全感显然要超过普通民企。虽然直接待遇可能不如一些互联网大厂,可是要综合考虑工作压力和长期收益,性价比可能还有胜出。

所以,这种就业心态值得思考的一个层面,可能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单位之间的安全感差距。如果我们希望社会层面的人力资源配置更合理,希望高学历人才去发挥所长而不是过于贪恋稳定,靠“爹味说教”显然无效,而是需要更多考虑个体的顾虑,看看有没有社会层面的改进空间。

就业市场的逻辑来看,就业本来就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对市场化的企业来说,如果想要争取更多优秀人才,靠灌鸡汤、打鸡血越来越没有说服力,应该拿出有吸引力的待遇。如果一个企业薪酬待遇不错,发展空间又大,不可能吸引不来优秀人才。而如果更多人宁愿去卷烟厂当工人也不愿意去企业,那某些企业的就业环境可能也有值得自省的地方

当然,社会从来都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永远有不同的就业偏好。而学历本身,也不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人才的绝对标准。所以对类似新闻,与其口水化地争论是不是人才浪费,不如多去考虑一下有没有改进空间的问题。

比如,尽可能缩短不同用人单位之间的安全感差距,更好地保护所有岗位的劳动者权益,减轻年轻人在大城市的租房通勤成本等等。

这两天,某互联网大厂就宣布从14薪涨至16薪,引来不少关注。毋庸讳言,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吸引力。一言以蔽之,说再多道理,不如拿出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来吸引人才

因此,只要社会整体的劳动力市场是健康的,整个市场为年轻人提供的机会足够丰富、多元,那么不管个体是想去一个安稳的环境,还是寻求更高难度的挑战,都是合情合理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马上评︱名校研究生去卷烟厂当工人,是人才浪费吗?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