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区域“一村一幼”开展学前教育的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并将教育作为重要手段,提出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民族贫困地区之一,实现了“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社会。在这个彝族人口聚居区,由于封闭的环境,全民自耕农的社会经济结构、语言文化差异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了当地深度贫困,教育也极度落后,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园成为摆在教育扶贫路上的难点。

“一村一幼”作为从四川彝区实际出发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之举和长远之计,有利于从根本上阻断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为此,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教体科局于2015年按上级开展“一村一幼”的工作要求进行了“凉山州2015年‘一村一幼’学前教育辅导员培训”,正式开始全州的学前教育行动。

“一村一幼”计划四川创新实施的重大教育扶贫工程,是民族地区少年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化解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语言障碍、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奠基工程。“一村一幼”计划实施,从源头上打破了“贫困积累循环效应”。由于凉山地域和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特殊性,该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都是学前教育管理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抓好管理培训,解决质量难问题

2018年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进教育脱贫政策措施,加大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教育投入,推进多渠道增加托幼和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为做好教育扶贫,为民族地区孩子发展打好基础,四川省在大小凉山彝区率先启动“一村一幼”计划,以建制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开展学前教育

结合昭觉县行政区划情况我们把全县分为7个教育片区,在47个乡镇、271个行政村建设了284个幼教点,设立302个班级,一共招聘了607名“一村一幼”辅导员。为了全县“一村一幼”幼教点的健康有序发展,由有着62年建园史的公立昭觉县幼儿园对全县的“一村一幼”幼教点进行管理培训

做好对“一村一幼”幼教点的常规管理我们从完善组织体系建设入手,构建县委县政府、县教体科局、县幼儿园、各幼教点的“四位一体”体系,协作推进幼教点建设、管理培训工作。从幼教点配套设施入手,由昭觉县委县政府牵头,修建“一村一幼”幼教点,再由县教体科局指导、督促,具体由县幼儿园对全县所有幼教点进行环境创设,为幼儿营造宽松、温馨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游戏环境。

做好村幼辅导员培训,解决师资难问题

良好的师资是教育好幼儿的前提。在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将优秀的公立老园——县幼儿园定为昭觉县“一村一幼”辅导员的唯一培训基地,承担对7个片区“一村一幼”辅导员的培训任务。自“一村一幼”开设以来,县学普办制订计划让县幼儿园组织教师经常开展进岗实训、送教下乡、专题讲座的培训活动,通过相关培训,村幼辅导员组织教学的水平和开展活动的能力有了提高。

辅导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从2015年11月开始我们对全县范围内辅导员进行培训。教体科局组织“一村一幼”的辅导员先培训,然后由教师进修校承办培训,受训者要有听课记录、实训反思等,确保培训质量。2017年,我们把“一村一幼”计划扩展至全县,实现村级学前教育全覆盖,3—6周岁的幼儿都可免费就近接受学前教育

一是营造学习氛围,加强教学研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认真学习《幼儿园指导纲要》,深入领会《幼儿园指导纲要》精神,认真钻研综合活动丛书,分析、领悟教材内涵,逐步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遵循互动式原则,由示范园教师示范后,鼓励辅导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由原来的旁听式学习变为互动式学习,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就讨论的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看法,最后形成共识。除此之外,通过介绍、照片、录像等方法,让教师们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是开展本土化培训,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幼儿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每个幼教点都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保教质量为重点,让每一位教师和辅导员都能有记录、有反思、有总结,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以教研活动为手段,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针对不明确、有异议的地方,分析教材,改变教学策略。

三是以身边的辅导员为榜样,动员其他辅导员向他们学习。采取随机听课的方法,从身边学起,对比和检验自己的教学工作,营造一种在教学中都能积极参与、精心准备的氛围,利用反思和总结让辅导员们进一步提高教育评价能力,同时也帮助大家认清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

聚焦重点补短板,提升学前教育水平

“一村一幼”工作要顺利开展,教材至关重要。我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普通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新版——附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幼儿教师口语》等法律、规范、文件作为教师的学习教材,让他们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有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也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在教材中融入本土特色与元素,真正促进彝区学前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日常的园所活动中,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洗手、不洗脸、席地而睡、人畜共居,曾经是凉山部分彝族群众长期的生活习惯。“一村一幼”计划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作为重要目标,教师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孩子们的个人卫生。如果有孩子没有洗手、洗脸、梳头,老师就教他们,同时要求每个孩子回家后敦促父母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把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带到家里去,推动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孩子们对老师的要求认真对待,不仅每天要求家长给自己洗脸洗手,还要监督家长洗脸洗手。大坝乡特洛村幼教点学生某色阿呷的母亲说:“我家的这个女儿自从进学校读书后,回到家里来不光自己爱洗手、洗脸,还要求我们也要勤洗手、洗脸,我家现在比以前更讲卫生了。”

帮助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为少数民族地区孩子打牢语言基础。由于是在彝区,本地孩子多接触本民族的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础薄弱、教学语言障碍严重、小学四年级之前听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授课,是四川民族自治区提升教育质量的短板。许多学生因“听不懂”升不了学、就不了业而辍学。“一村一幼”计划针对这一突出矛盾,让幼儿在学前阶段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从小打牢终身发展的语言基础,从而化解“听不懂”的老大难问题。

截至目前,“一村一幼”行动计划实施促进了民族自治区村级学前教育的大发展,幼儿毛入园率大幅提升特别是大小凉山彝区仅2016年毛入园率就提高了22.2个百分点。通过近几年“一村一幼”的教育,村幼的孩子大都能用标准普通话回答问题、唱儿歌,在小学入学前就已经基本扫除了语言障碍。“一村一幼”行动计划的推进,为农村学生尽早突破普通话的“语言关”,顺利接受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接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安全又能得到保障,家长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生产,为村一级老百姓脱贫致富提供了条件。

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需要突破,比如师资不足、校舍不足、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下一步,“一村一幼”教学点聘请教师的专业能力要不断提升,还要组织本地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深入农村调研,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为开展学前教育提供操作性强的教材。针对校舍不足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多次研究,要求各中心学校在校点布局上立足长远,充分利用闲置校舍进行改造,解决幼儿入园难、入园远的问题;各幼儿园暂时由乡镇中心校代管,中心校要在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用好人才,把幼儿园的发展推向专业化、专任化和法人化;统筹兼顾,选派专任教师和志愿者,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在教学上采用分时段教学的方式,解决因主客观条件造成的混合编班的问题;县幼儿园或乡镇中心幼儿园要指导各村级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管理水平的同时,加强教学教研的指导,推动全县学前教育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村一幼”行动计划实施充分体现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扶贫新思路。扶贫要扶智,扶智先通语,政策实施以来,我县“一村一幼”辅导员教学能力特别普通教育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昭觉县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有效解决昭觉县农村学前幼儿从母语向普通话过渡的障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抓早抓小”的学前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扶智先通语”的教育扶贫理念——“一村一幼”一系列立竿见影的连锁反应再一次让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和坚强领导下,在党的优秀政策帮扶支持下,在昭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地区的未来也必将无限光明。(作者刘聆,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幼儿园副园长)(《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5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区域“一村一幼”开展学前教育的探索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