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以民为本:小康生活之我见

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小康”一词源于《诗经·大雅》,最初指舒适安逸的生活。随着时代变迁,一代代中国人不断思索和描绘着小康的样貌,为了实现小康砥砺前行。百年前,为了寻求救国道路,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踏上留学之路,其中就包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邓小平。在法国和苏联7年的留学经历深刻影响着邓小平“小康社会”的建设思路,其在改革开放后推动实施的经济政策就与上世纪20年代苏联采用的新经济政策——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极其相似。由此看来,留学可以帮助人们开拓视野,思考如何走好小康之路。

2013年秋,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下,我来到曾连续4年被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评为全球最幸福国度的丹麦留学。在很多人眼中,如果小康生活有范本,那应该就是北欧国家的样子。与其他北欧国家类似,丹麦实行的是“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政府将大量税收投入到医疗和教育上,因此,丹麦人在这两方面的花费极低。但同时,丹麦物价很高,商品种类也较为单一,与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相比,丹麦的消费文化并没有那么繁荣。记得我刚到丹麦的时候,面对屈指可数的商品种类,的确感觉有些无趣。但时间久了,也便习惯了这种生活。

在消费上少花些时间,就能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做更有意义的事,努力工作,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才能真正体会丹麦人所推崇的“Hugge”(丹麦语,大意为闲适生活)的含义。值得一提的是,弱化了的消费文化并没有影响丹麦的经济实力。如今,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在衣、食、住、行、娱、医等方面都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大品牌。衣,有绫致时装、爱步;食,有阿尔乐、丹麦皇冠;住,有众多极具辨识度的丹麦家居设计品牌;行,有航运巨头马士基;娱,有乐高;医,有诺和诺德。

有人曾对丹麦模式美国模式进行比较,认为丹麦模式是“藏人力财富于民”,使人人皆可享受优质的医疗和教育服务,储蓄人力资本,增强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美国模式则是“藏金钱财富于民”,使人人皆可享受低价格的消费品,如衣服、食物、化妆品等,虽可短期拉动经济增长,但因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国民难以购买优质医疗和教育产品导致其国民素质存在巨大的内部差异,即使美国持续在全球吸引大量人才,也难以支撑其稳定发展。对比之下,丹麦的小康之路,就像丹麦设计一样,简约而不简单,摒弃看似繁荣的消费文化,坚守以民为本的初心。

从丹麦回国后,我深刻体会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气息,与丹麦平淡的小康生活相比,中国小康生活更多元也更有活力,似乎每天都有变化。但相似的是中国也越来越注重民生,注重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虽然那时生活条件远不及现在,但至少温饱不成问题。即便如此,我依然能够切身体会到中国小康之路上的巨大进步。一是我的祖辈、父辈经常向我提及以前生活的不易,感慨如今生活变化之大。此外,我记得10年前在蓬莱农村中学实习时,学校的条件还比较差。学生的宿舍没有暖气,睡觉不敢脱外衣;洗漱的地方只有一根自来水管;所谓的食堂也只是一个窗口,一般也就两个菜,买完了在院子里捧着吃;更不用说塑胶跑道、电子白板了。后来虽没有机会再回去,但从网上的图片看,学校的物质条件已经有了极大改善。最近几年,国家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成效显著。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这一年,恰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抗疫的初步成功,充分说明我们小康之路走得扎实,小康社会质量经得起考验。

我们今天谈论的小康,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富足,还包括文明程度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制度的成熟。前人100多年的求索,终于使绝大多数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文明程度、生态环境和社会制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我所熟悉的教育领域为例,突如其来的疫情使线上教育发展突飞猛进,虽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需求,但也需要意识到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避免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交替之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披荆斩棘,终得小康。既然早期的留学生能在学习西方经验和实践后,用100年时间追寻中国小康之路,那么,同样开拓了视野的新时代留学青年亦有责任思考和追寻今后100年的道路。现代化之路漫漫,吾辈当承先辈之志,以民为本,上下而求索。(文|曲梅 作者系全球化智库[CCG]副研究员,曾留学丹麦)

来源:神州学人(2021年第5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以民为本:小康生活之我见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