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乳娘精神”滋养学生向党心

“眼看送来的孩子日渐消瘦,我狠心给自己只有两个月大的二儿子断了奶。3年后,当他的父母来接他的时候,他长得又白又胖,非常讨人喜欢。而我自己的两个孩子却瘦骨嶙峋。但是,看着八路军的孩子这么健康,我很欣慰!”给前来探望的学生讲起过去的故事,已九十高龄的陈淑明老人言语中透露出自豪。  

“乳娘精神”滋养学生向党心

学生探望还健在的乳娘陈淑明老人 学校供图

一声“乳娘”,一世恩情。陈淑明是少数尚健在的“山东胶东育儿所”的“乳娘”之一。

时光倒回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面临生死考验,被迫频繁转移。为了民族大义,有的同志不得不忍痛抛下出生不久的亲生骨肉,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最前沿。为了让战士们安心战斗,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决定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乳娘们立下“我在孩子在”的誓言,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着孩子们。

“乳娘精神”滋养学生向党心

1951年胶东育儿所全体留影 资料图片

在侵华日军残酷“扫荡”的颠沛流离中,乳娘们宁可牺牲自己的孩子,也要确保托养孩子毫发无损。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的1223名革命后代,无一伤亡。在那个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4%的年代,堪称奇迹。胶东育儿所的乳娘们用母爱书写了一段人间奇迹。

山东省乳山市崖子镇中心学校地处乳山西北边陲,是一所有着厚重红色底蕴的学校。前身凤凰崖小学于1934年成立,学生不仅包括周围几个村的群众子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地八路军干部战士子女。

1942年日军对胶东地区连续组织了三次万人以上的大规模扫荡,敌后抗战进入了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11月23日夜,来自胶东各县的数千名群众被围困在马石山上,身陷绝境、逃生无路。当时,执行任务归来的10名战士,本已突围成功,但看着身后被困的数千名群众,实在无法迈开继续撤退的脚步,毅然决定留下来。“四进三出”日军包围圈,最后壮烈牺牲,被誉为“马石山十勇士”。 

如今,学校距离胶东育儿所纪念馆不足四公里,和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相距不过十公里,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为学校党史进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鲜活的“教材”。

学校组织师生看望健在的乳娘及其后人,参观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学生们含泪观看专题片《乳娘》,感受乳娘用超越传统的血脉亲情,让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的“大爱无疆”精神。学生李梓茜说:“我们会以乳娘为榜样,把‘忠心向党、大爱无疆’的乳娘精神,转化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行为!”

“乳娘精神”滋养学生向党心

乳山市崖子镇中心学校自编红色情景剧《乳娘》 学校供图

崖子镇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江涛介绍,学校以“乳娘精神”为基点,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展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教育,2016年成立“红色文化”校本教材编写小组。在广泛查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校本教材《红色土地》,开发了红色校本课程“红色土地”和“红色圣地 大爱无疆”研学课程具体案例,按照“红色历史”“红色纪事”“红色人物”“红色传承”“红色感怀”的思路,构建了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并做到有课时、有教案、有主题。在初一至初三年级开设“红色传承”课程,列入课表,安排专门老师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革命传统教育,把乳娘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在课堂中加以渗透和传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武文君)

“乳娘精神”滋养学生向党心

扫描二维码了解融媒案例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乳娘精神”滋养学生向党心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