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十四五”时期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发力点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这是在今后五年乃至较长一个时期内,指导、推动和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指明了新时代民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为新时代民族教育事业开启新征程提供了重要遵循。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更加鲜明,机遇挑战更加明显,期待也愈加迫切。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新时代民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构建民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格局,从而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稳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民族教育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

民族教育改革发展三个主要方向

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要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站在新起点,迈入新时代,把握新判断,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推进我国教育大国发展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各级各类民族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民族教育事业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健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工作机制,进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及更加开放民族教育生态,从而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多样化迫切需求,是民族教育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民族教育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第一,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民族教育系统应做到真学真用、学深学透、会学善学,牢记教育使命,不忘育人初心。第二,应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坚持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关注教育公平,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伐,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开辟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新境界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被写入党章。教育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因而,如何广泛开展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一步提高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从而持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命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线,应加强历史与国情教育历史反映国情,国情渗透历史,加强与改进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实现历史教育同国情教育的同构整合,实现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的紧密结合,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培育广大青少年儿童的荣辱观、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精神、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途径。应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生励志教育相结合,引导各族学生主动对标新时代奋进者标准,完善自己职业规划与设计,将人生发展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团结进步密切结合,将个人成就与民族团结进步融会贯通。应着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通语言的“物理隔断”,确保以语言相通有效促进民心相通。

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要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民族教育发展方式。所谓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调整教育结构,以实现教育诸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教育增长的质量与数量。所谓教育发展方式,是指实现教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及模式,直接影响到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人才培养的模式教育服务社会的潜力等。《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目前,民族教育的资源配置依然不够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还存有一定差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待提质增效,教育创新服务潜力尚未更好释放,同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些现实问题都客观要求尽快实现民族教育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变。要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民族教育发展方式,完善民族教育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调整民族教育类别、层次、专业、空间布局等结构。着力推动和加强民族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依法治教,吸纳公共组织、社区、家庭等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民族教育事务的治理,推动民族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从传统到现代的顺利转型,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改革教学模式教育管理方式,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帮扶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民族教育改革发展三个重点领域

基础教育领域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落实和践行教育公平,保障各族人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步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朝着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目标奋力前行,充分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民族教育而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教育公平的改革进程,更加凸显质量诉求,是确保各族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为我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民族基础教育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需要主动对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满足各族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多样化诉求,从而为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制度体系保障。民族基础教育领域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一是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水平高质量普及,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义务教育立足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实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二是关注和帮扶弱势群体,既要保证所有儿童、青少年受教育权的实现,又要特别关注包括女童、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在内的弱势群体学习权利的保障问题。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和谐、个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涵养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类型,而非教育层次,明确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区别,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十三五”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越来越认可和推崇大国工匠,工匠精神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尊重。培育大国工匠、涵养工匠精神,满足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升级的现实诉求,更加迫切呼唤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应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积极探索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着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实现协调发展,打通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突破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民族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民族职业教育既要关注国外职业教育办学动态,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足本土国情和民族地区发展实际,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主动对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发展现实需求,发挥脱贫防返贫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开放格局,更好服务和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

高等教育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民族高等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又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是时代赋予民族高等教育历史使命,也是政府不容推卸的责任。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持。今天,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已具备完善的办学体系,齐全的学科门类,合理的专业结构,教学、科研水平逐步提高,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高等教育办学样态。虽然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立足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应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民族院校应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助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自觉精准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实施分类管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释放民族院校办学活力,推进民族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教育改革发展三个关键环节

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客观要求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要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民族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应大力振兴民族教师教育民族教师教育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工作母机,振兴民族教师教育,应加大对民族师范院校支持力度,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民族地区倾斜,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民族教师教育全面提升民族教育各级各类师资的培养质量。倡导尊师重教,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职业待遇,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加强教育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教育质量标准关涉教育教学领域活动及活动的结果,是特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教育质量规范,其范畴涵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以及工作质量标准等方面。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有效克服“五唯”倾向的重要措施。加强民族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及评价体系建设,对于民族教育实践具有导向、诊断和评价的作用,影响着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于优化民族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民族教育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教育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必须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实施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重点工作的评价内容,积极探索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教育评价体系。

推进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建设。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课程建设是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国家事权的重要途径。教材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尺寸教材,悠悠国事,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宏大力量,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建设问题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大问题,是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课题。民族教育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要用好国家统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学科教材,完善民族教育相关教材的编写、修订、审查、选用及其退出机制,切实把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关,加强课程思政,“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支持工作,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育大批民族地区素质优秀人才。以新课程改革为遵循,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丰富并创新课程实施的形式,开发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与教材资源。

综上所述,“十三五”时期民族教育发展成就斐然,“十四五”时期民族教育发展充满期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十四五”时期民族教育改革发展,恰逢迈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这种新的发展背景,注定了民族教育事业不平凡的发展使命与任务,同时也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态、发展方式、发展格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大逻辑,准确把握当前民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必将开启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王世忠系国家民委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主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明露系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南昌师范学院讲师)(《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3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十四五”时期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发力点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