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后疫情时代高校新媒体传播的五个转变

摘 要:疫情时代高校教育元素发生了深层次改变,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新媒体阵地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进行五个转变。从宣传阵地到思想引领,强化“信仰、信念、信心”温暖入住师生内心;从思想引领到思政课堂,打造“主题、师资、语态”别样青春思政课堂;从信息发布到问题集散,通过“倾听、关注、转交”精准化解舆情危机;从专业生产到用户生产内容,引导“热情、温度、情怀”深深扎根校园;从严肃客观到温暖轻松,用“温暖、轻松、个性化”气质抚平心理创伤。

关键词:疫情时代;新媒体;在线思政课堂;舆论引导

新冠疫情深度改变了世界。后疫情时代,当学生重返课堂,看似未曾改变的教育元素已经发生了深层次改变: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深度影响了青少年,需要重试“信心信念”;师生有关“生命”的认知发生改变,需要重塑“心理健康”;居家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教育“数字化”进程需要快速推进;相对封闭式管理挑战高校传统治理模式,“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在眉睫……这是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系列问题,也是高校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契机。推进后疫情时代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需要科学规划,多方协作,统筹推进。其中,新媒体阵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进行五个转变。

宣传阵地到思想引领,强化“信仰、信念、信心”温暖入住师生内心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西方有关“病毒”政治化的倾向愈演愈烈。一些国家标签化“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试图借疫情攻击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全球需要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关键时刻,这种思潮蔓延在互联网上,严重影响了国与国、群体与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信任”“不认同”挑战全球化趋势下逐渐构建起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挑战着伴随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逐渐塑造的国人对中国道路的信心,也挑战着师生关于基本问题的“共识”。发现问题、解答疑惑、阐释理论,这是后疫情时代新媒体阵地必须肩负的“思想引领”重任。从这一层面来说,高校媒体阵地的思想引领至少包含三个问题。

第一,思想困惑在哪里?新媒体时代,师生最真实的思想状况不一定座谈会上,不一定在课堂表达上,而在他们的社交媒体上。热点问题如何评价?负面问题如何看待?党和国家的政策出台有何反应?……这些都是高校师生思想状况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零散的社交媒体上师生表达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我们要把具体的问题聚焦三个基本问题上,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第二,如何解疑释惑?新媒体回应“信仰、信念、信心”不能靠生硬理论,要找到“00后”学生的兴趣点,精准回应,有温度引导。“信仰”要靠重要节点的宣传来筑牢,清明节集体默哀、讲述抗疫英雄故事、向抗疫英雄致敬等就是筑牢“信仰”的好做法;“信念”靠身边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小故事小感动来引领;“信心”通过话题组织,认真倾听师生表达,传播师生心声来累积。

第三,理论依据在哪里?新媒体讲好“信仰、信念、信心”故事,要与思政课堂打通,与思政课教师密切配合,思政课的教材是新媒体编辑讲故事的基本依据思想内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是思想引领的基本遵循。“小记者写事,大记者写势”,后疫情时代高校媒体思想引领工作就是要在校园大事小事中常态化融入“信仰、信念、信心”,讲好青年故事,讲好高等教育故事,继而讲好中国故事。

思想引领到思政课堂,打造“主题、师资、语态”别样青春的思政课堂

“信仰、信念、信心”常态化融入新媒体阵地,高校媒体工作已经从常规的思想引领转变为“在线思政课堂”。与传统的“线下思政课堂”不同,这门“在线思政课堂”需要在主题、师资、语态、课时等方面整体规划,做出别样的青春味道。

第一,全年大主题,一周一主题。高校一个学期常为20周左右,虽然开学、迎新、国庆节、中秋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频繁出现,但是思想引领切忌散乱无章,因而强调集中发力做重点文章。近年来,教育宣传战线深入开展“主题教育”,2019年的主题为“我和我的祖国”,2020年的主题是“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新媒体“在线思政课堂”全年要围绕大主题展开年度策划,精心准备在线教育。每周也要围绕全年“大主题”,根据重要节点确定“周主题”,一周重点解决一个思想困惑问题。

第二,全员为师资,倡导共分享。这门“在线思政课堂”没有固定的师资,高校党委宣传部的编辑是课程策划依据“大主题”“周主题”邀约学校领导、教师、干部、职工、学生们围绕主题进行分享,由此践行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第三,讲故事为主,在感动中收获。全员走进新媒体,不要平铺直叙讲校园动态,不要生硬讲道理,要学会讲故事。所谓“故事”就是要有人物、情节、细节、冲突及冲突的化解等。要把会议、活动等动态变成故事讲述,讲述这些事件为什么发生?怎样为了师生?体现了什么精神?让师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以师生为中心”的高校治理理念;要把理论思想融入故事中,在令人感动的故事中阐述好理论。

第四,24小时课堂,在线等交流。微博微信、抖音等,既是宣传阵地,也是社交平台,每一条信息发布完,这堂“在线思政课堂”还没有结束。师生反馈、在线解答、汇总问题、转交问题、针对性选题策划,24小时在线是这堂课的深度延展。

第五,“00后”式表达,有意思分享。这门课的青春味道还在于,用“00后”思维、“00后”语言表达出来,要求选题、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要把握好技巧。让“00后”小编把关信息的最后一道出口,烹饪出适合“00后”学生的味道,是这门思政课的必备工序。

信息发布到问题集散,通过“倾听、关注、转交”精准化解舆情危机

24小时在线的“思政课堂”,不仅是信息传递课堂,而且还是问题收集平台。后疫情时代,伴随着“校园封闭式管理”“实习就业”“食堂就餐”等诸多问题,早已习惯网络表达的师生也乐于在信息后台反映问题。“外卖能点吗?”“实习怎么办?”“食堂能不能改善?”……往往正面信息发布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信息后台迅速聚集。从舆情管理的角度来说,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聚合师生反映的问题,是畅通师生意见反映渠道,化解负面情绪的好做法,要善于处理、科学对待。

第一,通过策划主动倾听问题。舆情爆发的原因常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负面问题的确存在,且问题突出;二是沟通交流欠缺,情绪无限累积。化解舆情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要主动发现问题。对于新媒体平台来说,设置“话题”类选题,同时在文末设置互动问题,如“你对某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等,引导师生建言献策校园管理的问题。

第二,认真分析捕捉舆情危机。评论区也是舆情观测点,要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留言达到一定数量,高校党委宣传部门要立即组织舆情研判会,认真分析留言背后反映的热点问题,分析问题背后透露的思想困惑、管理漏洞、教育教学等诸多问题。

第三,快速转交精准化解问题。根据留言分析结果,精准定位问题对应的解决部门,及时反馈给该部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要集体分析背后的难点,形成统一回应的口径,做好线下解释工作。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正面策划,来积极回应师生关注的问题。当然,回应要潜移默化,不能生硬说教。

专业生产到用户生产内容,引导“热情、温度、情怀”深深扎根校园

高校传统的新媒体平台往往由党委宣传部门专业发声,报道校园大小事件。后疫情时代,师生表达的欲望更加凸显,让师生用户成为高校媒体表达的主体是第四种转变,也是用户生产内容的具体体现。内容生产者发生变化,高校党委宣传部门信息生产工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一,策划选题,分发选题。根据年度主题教育任务、每周主题策划,结合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确定重点选题,分发给师生。鼓励师生就选题撰写小故事,分享身边事。

第二,内容整合,系统搭建。当分发的选题由用户生产完成后,高校党委宣传部门须及时回收汇总。零散的用户生产的内容需要找到“线索”串联起来,如针对“线下课堂回来了”,把用户生产的内容分为“你在讲台上的样子真美”“同桌的感觉真好”“戴口罩的课堂真温馨”等几个部分,从教师、同学、健康三个角度搭建整个信息推送的结构。

第三,观点融入,价值引领。当内容系统搭建完成后,编辑要赋予内容“灵魂”,即融入观点,进行价值引领。如此,用户生产内容才算完成。让用户生产内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虽然是换了传播者,让受众成为传播主体,但是这一转变带来的是文化氛围的深度调整。由用户生产内容,创作热情大幅提升,师生参与校园管理的积极性大幅增加;用户生产的内容,往往带着校园生活中最真实、最生动的气息,因此更有温度;当用户变成信息传播主体,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加强化,生产的内容更加用心,因而也更有人文气息。

从严肃客观到温暖轻松,用“温暖、轻松、个性化”气质抚平心理创伤

疫情时代,调整疫情中遭遇的“心理创伤”是高校媒体阵地的教育功能之一。社交媒体时代本身强调传播的个性化、轻松性。因此,从“严肃客观”到“温暖轻松”是高校媒体传播要做的第五个转变。

第一,塑造温暖的个性气质。新媒体平台不仅讲究内容优质、形象漂亮,而且讲究个性气质与众不同。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其新媒体平台也应该彰显不同的气质个性。总体来说,作为教育类新媒体平台,“温暖励志”是其个性气质主基调,不同的高校在这一气质上可以扩大内涵,挖掘更深层的特色

第二,设置温暖的鸡汤栏目。中央媒体在新媒体上设置的栏目,如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有“夜读”栏目、共青团中央设置“青听”栏目,不是纯粹的文学阵地,而是针对用户心理困惑,开设的解决心理问题的“鸡汤”类栏目。选取生活中的感人小事进行细致讲述,在小故事中融入用户乐于接受的观点,在轻松叙述中完成了观点传递,影响了受众。不少师生往往在深夜转发这些励志文章,足以说明这些内容触及了他们的“痛点”,一定程度上解答了他们的困惑。高校媒体平台不妨精心策划这样的“鸡汤”栏目,让用户来讲述,融入专家观点,解决师生的思想“痛点”。

第三,及时追踪并制造热点。新媒体时代,大家的注意力都是高度聚焦的,基本在热点事件上。“追热点”是新媒体选题的最大特点,高校媒体平台也要学会这一技巧。所有的选题都要尽量与“热点”结合,包括社会热点、网络热点、教育热点、行业热点等,找到与时代共振的效果。“追热点”最大的技术要点就是一个字:快。高校媒体要善于把普通选题与热点嫁接,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高校媒体也要善于制造“热点”,通过主题活动策划、热点议程设置来实现

第四,练就可视化表达技巧。新媒体时代,师生更习惯于图片和短视频表达,这就要求高校宣传阵地要从文多图少向图多文少有短视频方向转化。图片和视频表达要选择小角度,通过小视角切入,反映大政策、大方针。由此,图片、短视频、文字等多种表达方式配合,通过全媒体构建了校园故事、理论故事、教育故事等高校视域里中国故事的全息视角。(作者:周敏,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宣传部)

北京教育》杂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后疫情时代高校新媒体传播的五个转变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