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北理工:将红色基因转化为青年的时代担当

“我来自北理工,我代表中国!”今年,作为中国唯一参赛队,北京理工大学“飞鹰”队击败了23支国际顶级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参赛队获得冠军。这是这支青年团队继2017年拿下“无人机移动目标侦测及自主起降”项目冠军后,再次夺冠。

现场观众看不到,无数个夜晚,在实验室刺破黑暗的灯光下,这群青年在北理工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上,与一线科学家“同行”,早已深耕科技创新最前沿。在这片肇始于延安的,科研报国的红色土壤上,80年来,青年一代接着一代,正是这样在攻坚克难上接力、在创新突破上传承,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科技创新有根“接力棒”

疫情中的这次国际大赛,意义不同寻常。在国内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战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向世界做出表率。在国际的赛场上,中国学生也竭尽所能,发挥出最好水平,赢得尊重。

这早已不是北理工师生第一次登上科技创新竞赛的冠军领奖台了。今年5月,北理工本科团队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项——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s)。2019年,北理工本科生代表队获国际遗传机器工程竞赛金奖中斩获金奖。2018年10月13日至15日,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北京理工大学的《中云智车——未来商用无人车行业定义者》项目勇夺全国冠军,《“飞天工兵”智能空中作业机器人》项目获得金奖。北京理工大学成为第一个在一届大赛上同时获得冠军、季军的高校,刷新了赛事纪录。

这些含金量十足的冠军,来自对学科关键问题的创新突破和对学科前沿技术的精准掌握。而这得益于北理工独特的“师带徒”的传承机制。

“飞鹰队”的指导老师是无人自主控制研究所所长林德福。在他的带领下,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应用。“飞鹰”队的两次夺冠,正是源自团队将自主前沿技术结合学生“课题”进行新的突破,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

无独有偶,在国际遗传机器工程竞赛(iGEM)上,北理工学生团队连续6年10次获得竞赛金奖。团队指导教师吕雪飞说,在竞赛选题方面,团队充分结合课题组技术特点与方向优势,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理念,共同确立参赛项目。让学生在学术前沿研究中完成参赛作品正是北理工屡获佳绩的秘密。

今年疫情期间,北理工自动学院运动驱动与控制研究所教授王军政带队开发出了一台“北理游龙”。它可以代替人力传递物资,防止病毒传播。而这个项目同样源自课题组承担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

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北理工党委书记赵长禄说,“高校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是中心工作,而把握核心使命归根到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北京理工大学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砥砺奋进,掌握了一批国际先进技术,建设了一流的科研平台,打造了多个科研创新团队。”

“第一”是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

我们要做,就要以第一为目标去做!”这是北理工机器人“Dream Chaser”战队指导教师杨毅常说的话。2019年5月,北理工斩获ICRA 2019 RoboMaster人工智能国际挑战赛总冠军。比赛进程中,团队克服重重障碍的新锐表现,将“永争第一,敢为人先”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北理工80年的办学历程中,北理工青年多次书写新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以至于2019年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后,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倪俊发现 ,“第一”俨然已经成为了团队的一种习惯。

这是一种永不言败的习惯。2012年世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在德国举行,倪俊随队携中国第一辆燃油赛车赴德国参赛。在上半年的备赛中,他带领10余名队员连续数月几乎不眠不休的调试赛车,白天在炎热的郊区测试,晚上熬夜处理技术问题。终于要开赴德国赛场时,发动机却因为海运受潮而损坏。

但倪俊没有放弃。他带领队员们在赛场旁阴冷的树林里露营了整整8天。终于,在最后一天将修理好的赛车带到了耐久赛上亮相,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世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跑道上。倪俊说,我们有“永争第一”的信念这个信念支撑着我们从N个零走向了N个第一。

用执着点亮创新的光

回望历史,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办学时期,学校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服务边区经济建设。1940年初,师生们自己动手建设了机械实习工厂、化工实习厂、玻璃厂等,生产了大量实验用具。既武装了实验室,也满足了边区生产的需要。

时光飞逝,瞄准国家需求主动担当的办学经验和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在北理工校园历久弥坚。“当时针走过午夜12点,一位耄耋老者和一群青年学子走出教学楼,在相伴而行的路上,还在讨论着实验中的难题。”这段出自《在北理工,有一盏灯叫“深夜十一点的4002”》的情景温暖了很多人。如今,“深夜十一点的4002”依旧灯火通明,“4002的灯光”已成为北理工励志向上的代名词。

“4002的灯光”的主人公,是84岁高龄的教授张忠廉和他那些醉心科技创新的学生们。张忠廉主持的计算机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结合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依托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结合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媒体特色专业,打造了300平米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重点建设了校ACM俱乐部、人工智能俱乐部等高水平创新实践学生社团。

近年来,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冬奥会、70周年国庆专项任务等重大项目中,学习本领、服务国家,树立爱国情结。2015年以来,基地共招收全校学生4200余人次,学生累计科技竞赛获奖人次为1596人次,包括国际奖励230人次,国家奖励974人次。

2018年北理工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人才培养改革“SPACE+X”(寰宇+)计划,推进“创客空间”建设,鼓励科研团队、科技创新平台和校友创业平台设立学校创新创业项目,专门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正是这些有力举措,保障北理工学子在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内外各类科技创新的赛场上刮起“北理旋风”。

2020年是北理工建校80周年。北理工校长张军说,新时代的北京理工大学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创新包容、明德精工、时代担当”的时代新人,将红色基因转化为一代又一代北理工人在科技强国路上的奋发有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记者 施剑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北理工:将红色基因转化为青年的时代担当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