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上——记石河子大学教授吴向未

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编号:65  姓名:吴向未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上——记石河子大学教授吴向未

他是医生,出门诊,上手术台,为患者排忧解难;更是老师,做课题,搞研究,为学生解疑释惑。从山清水秀的南方来到大漠戈壁的西北边城,放弃其他单位开出的丰厚待遇,扎根边疆,潜心问道……他用医者的仁心,师者的匠心,在戈壁绿洲上播撒希望。——题记

47岁的吴向未,是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院长,也是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20余年的从教生涯,吴向未不论行医、求学,还是教书育人,他始终怀有一种信念——常怀感恩之心,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正是这种信念,使得吴向未不断有新收获:不仅先后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兵团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青年委员,而且还先后入选多个层次的人才项目……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上——记石河子大学教授吴向未

心系兵团,扎根边疆

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吴向未,1991年从山清水秀的南方来到大漠戈壁的西北边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就读。在这里,他不仅要克服生活中的种种不适,还要完成繁重的学业,1996年,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吴向未毕业留在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2005年,他赴国外医学院访问,攻读博士。赴外期间,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先后获得访问国医学会青年学者奖、国际华人学会青年学者奖等多项荣誉,并被聘为访问国一所著名大学副研究员。面对丰厚的报酬、优越的平台,他并没有任何的归属感。世界顶级医疗机构的管理行医理念以及先进的医疗技术,让他对医生和优秀的医疗团队有了更新的认识。他已暗下决心,一定要回国打造属于中国的顶级医疗团队

在赴外留学访问期间,吴向未的妻子已经办理完了去厦门大学任教的相关手续。在吴向未的影响和劝说下,他的妻子放弃了厦门大学任教的机会,毅然留在了石河子大学。同时,包括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向他伸出橄榄枝,面对优越的发展平台和优厚的待遇,他却一一回绝了。

他说:“石河子大学是培养我的地方,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去外地系统学习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兵团的医疗教育事业中。我的根在兵团,我必然是要回来的!”

怀揣着对祖国和兵团的热爱,吴向未决定回到石河子大学。

潜心问道,因材施教

24年来,吴向未始终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情实感融为一体,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被广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誉为“事业上的好伙伴,学业上的引路人。”他先后承担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学生的专业课程主讲任务;培养各类硕士生30余名,博士生5名。他精心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案、编写教材讲义、建设实训基地、实施实践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在石河子大学,吴向未备课认真是出了名的。不管是给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上课,他总是认真备课,一丝不苟。他的PPT编排严谨,还常常展示一些前沿的英文信息,认真严谨却不墨守成规。吴老师上课声音洪亮,非常有精气神,有时候还会调侃和抖包袱,很幽默。对学生,该严肃的地方,也绝不含糊。

在教学改革的路上,吴向未也从未停下过创新的脚步。他打破了历来以疾病为中心、强调“系统性”的“纵向”教学模式,转向以患者症状和体征为中心的“横向”思维。

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他对年轻医师总是不遗余力耐心指导,放手让大家一起学、一起做,他总说“你不教别人,是你自己不愿往前走的表现”。近年,他努力促成了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先后将医院近20余名青年技术骨干派出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还与国外研究机构积极建立联系,为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学习的机遇与平台,使他们能尽快成长。

吴向未常说,“临床医生是医学生们进入临床工作的第一把钥匙,我们要开启学生爱病人的那扇门”。面对当今社会医患纠纷频频发生的现状,吴向未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法律及维权意识,规避医疗纠纷的发生并同时保护患者权益。所以,他经常说:“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看病不能只看病,不看人;只关注病值多少钱,看不到人的痛苦。医生要有‘菩萨心’,要能悲天悯人,不然就不要学医,学也学不好。”

在2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吴向未承担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学生专业课程主讲任务的同时,还出版了《囊型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理论与实践》《囊型肝包虫病手术图谱》等著作。同时,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教学以外,他的医疗和科研任务同样繁重。因此,吴老师上班时间主要做教学和医疗,科研论文和编写著作只能晚上加夜班,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但吴向未始终保持谦虚待人、谦让处世、潜心钻研的做事作风,尤其在出国归来,更是带动了一批优秀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了大学和附属医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竞争能力。

吴向未说“目前我们正在将干细胞的理论和地方病的诊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希望能有效治疗地方病,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他先后参与十多个国际国内科研项目,获兵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新疆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兵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兵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文章百余篇,参加国际会议做大会发言30余次。

学术功底是高校教研人员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也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功。高校教研人员能不能成大器,学术功底至关重要。吴向未自2010年带研究生以来,只要没有出差,每周二都会按期参加组会,从未间断,即便是疫情期间也会如期线上召开。对于学生们的任何疑惑,他都会耐心地进行一对一解答,引导学生用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令学生们受益匪浅。吴向未先后培养了30余名硕士研究生,他对学生要求极严,验收学生的科研结果时,他要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核对,论文修改了一稿又一稿,直到无可挑剔。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更多是从老师的行为中学习到了“做人、做事、做学问”。

病房、门诊、教室、办公室,无处不讲堂

吴向未常说,“医学是一种传承,从我的导师到现在的我,到我培养的学生,医学就是这样传承的,一种无私的奉献。培养医学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生、白衣天使,这是我们的初衷。”初为医者时,吴向未就很要强,几乎天天泡在医院,经常忙碌到深夜才回家。

巡视危重病人、观察手术病人、处理急诊外伤病人……“每天无论多早醒来,第一眼看到的都是他发的正能量信息,给我们力量。”护士长胡文凤常常对别人说。在同事眼里,他精力充沛、认真细致,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吴向未曾说过:“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爱我的专业,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个春天、一位老人胆囊结石住院,入院以来,少言寡语,没人陪护,吴向未在查房时发现了这一情况,默默记在心里,从此只要没出差,他就会为老人送去热腾腾的饭菜。

老人康复出院半年后的一天,背着自己种的西瓜来医院看吴向未。老人拉着他的手,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着激动的心情,吴向未眼睛湿润了,“这些都是医生应该做的,也值得我这么做。病人的安危永远是第一位的!”吴向未说。

这只是平常医护工作中平常的例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后来还有一个小姑娘因急性腹痛、腹腔出血入院,腹腔巨大恶性肿瘤,吴向未给她做急诊手术。整整三天,70多个小时,终于把她从死亡线上拽回来。还有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吴向未远在国外,心急如焚,组织了华人医务工作者为汶川募捐了20多万美元的医疗抢救器械,通过红十字会第一时间送到灾区。

对吴向未来说,病房、门诊、教室、办公室,无处不是讲堂。他以身作则,把医学的传承化为有声的教导和耐心的指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们。吴向未的研究生刘新伟告诉记者:“当我看到我导师这样扎根在这儿,把自己的青春留在这儿,对我触动很大,我内心也是有这个想法的。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手术技能,更大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更多的人吧!”

让每一块站立的土地,都写上一个大写的“爱”

2016年,吴向未积极响应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号召,奔赴南疆和硕县挂职。挂职期间,吴向未不做“走读”干部,始终牢记“挂职得挂心,当官要为民”的初心,扑下身子为和硕人民办实事,为南疆各族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牧工坎巴特患包虫病多年,先后三次手术,都没有根治疾病,疾病已经让坎巴特无法正常生活。吴向未第一次见到他时,坎巴特正躺在病床上,肚子上插着引流管。吴向未立即带领当地医师为他实施了手术,手术过程中,吴向未主动传授临床经验,甚至毫无保留地传授手术技巧,解决术中的疑难点。

如今,坎巴特已经完全康复,可以和其他牧工一样正常放牧了。“吴医生的医术就是高!”不善言辞的坎巴特竖着大拇指,表达对吴向未的感激之情。

在和硕的两年,吴向未作为县挂职干部大胆进行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的改革,成立和硕医疗联盟。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带领当地医师开展了很多当地以往无法开展的专业手术,填补了肝包虫根治性手术、肝癌手术、高位胆管癌、胰腺癌等当地医疗的空白。同时,搭建校院桥梁纽带,每月定期组织医院呼吸内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到和硕县开展门诊、手术、查房、讲座等工作,在满足各族患者就医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青年医师创造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和硕县,医师们口口相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进步,就去找吴县长。” 吴向未说:“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需要我,我必当倾囊相授。”

勇敢逆行,紧急驰援抗疫前线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在全国疫情吃紧的重要关头,吴向未作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领队带领兵团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在抗疫期间,吴向未同志担任东西湖方舱医院临时党委副书记、心理干预组组长。吴向未一直是救援队里忙忙碌碌的那个人,也一直是队伍里的主心骨。为了确保医疗队能够圆满完成重任,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每天都穿行在病区、会场和后勤保障区。当问起吴向未每天奔波是否疲惫时,他笑了笑说:“谈不上累,这次党中央、习总书记对我们医务人员给予最大的关怀,兵团党委、大学党委也对我们时常牵挂,全力做好我们的后勤保障,我们只有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加上我本身就是个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这比我经常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要轻松啊,起码我在这里还可以活动活动,工作锻炼两不误嘛!”

自2月8日正式接纳轻型新冠肺炎患者至3月8日休舱,一个月来,吴向未带领团队共收治患者1760余例,治愈患者868名,实现了住院患者零死亡、舱内医护人员零感染、出院病人零复发,真正打造了生命之舱、安全之舱、和谐之舱。吴向未同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阻击战中,被评为“先进标兵”。

抗疫归来,吴向未多次受邀做专题汇报。通过汇报讲座,他生动讲述了兵团医疗队在方舱医院救治患者过程中充分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事迹,教育、激励着每一位医学生,他们立志在守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漫漫征途中,将上下求索,此身不悔。一名湖北学子在写给吴向未老师的信中写到:“作为一个湖北人,一名石医学子,我在此向吴老师及所有在一线的石医老师们道一声:谢谢你们守护我的家乡,谢谢你们教给我的知识和精神!”

独特的兵团文化孕育了吴向未乐观而坚毅的性格,肩负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他深深扎根于培养自已的学校和边疆。20余年的教学生涯,吴向未用他全部的才智诠释着对生命的尊重、对教师和医生职业的崇尚和热爱。他就像波澜壮阔的大海,有着“上善若水”的品质、“海纳百川”的胸怀、“水滴石穿”的坚韧。名誉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辛和潜心付出,在硕果累累的成绩和良好的口碑面前,他只有一句话:“我是一名普通教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上——记石河子大学教授吴向未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