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专业化: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维度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彰显了专业化治理的重要价值。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专业化与大学治理现代化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推进大学治理的专业化,是我国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管理者队伍,以专业化为原则优化大学治理过程,遵循学术职业规律改进治理评价机制。在保障机制建设上,需要创新大学管理者选拔任命和考核机制,落实和保障大学办学自主权,坚持推进大学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关键词:专业化;大学治理;现代化;学术本位

新冠肺炎疫情在给人类生命与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就自身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就我国而言,从疫情爆发到防控取得重大进展,这期间无论是病毒识别和医疗研发,还是社会风险和危机控制、公共卫生治理,乃至政府以及社会机构的组织治理,无不反映出专业化治理的力量与价值。治理专业化作为现代社会不断进步的现代性力量,对于今天日益复杂的大学治理同样有着重要启示价值。基于此,本文将以专业化为视域探索大学治理的现代化。

专业化与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1.专业化是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现代性力量

现代化理论是认识人类文明进步或人类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一般认为,现代化指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者是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通过广泛的经济技术改造与社会改革,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新环境发展的过程。[1]但显然,人类社会发展并未止步于工业文明,信息化、智能化正成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应该说现代化既标识着一个先进的社会结构形态,又是社会结构不断优化从而走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一个建构过程,质言之,现代化在本质上指代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及其持续变革。而在此过程中,专业化逐渐产生。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经由工业社会到达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社会演进背后是各种现代性力量的产生及其作用。其中,技术是人类进步的主要现代性力量,从基于经验的简单化技术发展到复杂的现代科学技术技术的产生、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开始逐渐走向分化和专门化,即技术越来越走向基于不同产业与行业、不同职业与岗位、不同科学领域与学科的差异化与精细化,专门的社会机构和专业人员群体不断生成,成为特定技术的主体,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技术垄断。专业化推动了科技发展,现代化的力量日益强大,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演进。由此,专业化构成了现代化的一种方式或工具。

2.大学组织及其运行的专业要求治理专业

高等教育是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分化出来的社会领域,大学则是建立在社会分化基础上独立的社会机构,这种独立性及其价值源自高等教育作为专门化、技术化存在的属性。质言之,大学的办学活动具有高度专业化特征,大学必须在尊重人的成长规律、知识活动规律基础上,以培养人的方式、发展知识的方式来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从而确保高级专门人才的养成和科学创新等目标的达成。但是,如何认识、尊重规律并以有效的方式去践行之,而避免在不认识甚至忽略规律的情况下采取错误的办学行为,则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与保障。大学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是高度复杂的专业性活动,而且创新人才培养和现代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高度复杂化,又空前加剧了大学专业活动的专业要求。在此条件下,针对大学专业活动及其组织结构的优化要求,须不断变革和创新大学制度体系,以适应大学功能与组织的变化,尤其需要深谙大学活动规律的专业人员,以专业化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来对大学专业活动进行管理,即专业管理。但是在总体上,大学的组织嬗变、结构优化、管理模式改进及生产效能的提升也正是一个大学现代化及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而且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大学组织嬗变的结果和要求,更是促使大学发生现代化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推动力量。如果说,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指大学治理主体立足于大学角色、职能与结构的多样化、复杂化现实,以增强大学生产能力并持续提高产出质量为导向,以现代教育与管理科学及技术手段优化大学治理结构及其效能的过程[2],那么治理的专业化同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等共同构成了现代化治理体系。因此,专业化不仅构成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而且还是大学实施现代化治理的一套技术体系。

我国大学治理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根本上说,大学治理现代化反映了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当前我国加快“双一流”建设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大学治理现代化与专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结合我国大学治理专业化相对缺失的现实,当前有必要将专业化治理作为大学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

1.建设专业化的大学管理者队伍

大学治理主体涵括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本文主要从内部角度来分析各级管理者的专业化建设问题。因为在我国大学管理体制下,大学校级管理者、中层行政部门管理者和院系管理者在不同层级和维度上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而且现实中我国大学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主要是源于专职管理者治理能力的欠缺,而在本质上则是专业化治理能力问题,因而必须加强专业化建设。

第一,对于校级领导来说,应具备实施专业化治理的基础条件。一是必须作为教育家,具有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基础上领导大学的能力;二是必须具有一定时限的大学从教经历,深谙大学教育教学的本质与逻辑;三是必须作为各自领域的知名学者,理解知识生产和学术职业发展的规律;四是具有足够的管理科学素养和大学管理经验。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的专业化是实现大学治理专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二,对于中层职能部门管理者来说,其作为学校顶层设计的主要执行者,要实施专业化的治理,各部门管理者必须具备充分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和实践中成长为具有科学实施院校研究能力的专家,能够科学决策。同时,职能部门管理者及其团队必须摆脱行政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转向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创造性地拓展服务内容,不断改进服务技术,持续优化服务质量。

第三,院系管理者一般是各自学科的知名学者,但现实中往往缺乏必要的组织治理能力。院系发展涉及学科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及学生服务等众多事项,考验着院系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因此,需要通过专业化建设来培养其治理素养,提高院系有效治理能力。在“学院办大学”改革背景下,院系能否实现向创业型组织的转化,取决于院系管理者的专业化治理素养。

2.以专业化为指导优化大学治理过程

专业化治理需要经由专业化的治理过程,才能取得预期成效。治理过程是指各治理主体参与治理、形成决策、执行决策和在此过程中各治理主体的权责实施及相互间权责关系的协调以及相应的保障机制等,主要涉及治理理念、治理技术、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治理是一套特殊的组织建构与管理体系,治理过程专业要求严格以治理而非管理甚或管控的方式实施治理,遵守治理的核心规则。同时,要求以适合于高等教育和大学组织要求的方式实施大学治理,尊重独立、自由、民主等大学的基本逻辑与精神。

第一,确立学术本位的治理理念,即大学的发展在本质上是提高大学的学术生产力,大学的改革必须以服务和促进大学学术发展为价值导向。从根本上说,大学治理专业化的合法性基础正在于遵循了学术本位的大学逻辑,其意义在于保障大学学术发展诉求的实现。确立学术本位的治理理念是实施大学专业化治理的必要前提。

第二,构建学术本位的治理结构,即构建起以学术权力为本而其他权力主体作为服务者的具有差序格局特征的权力与责任关系[3];为基层学术组织和学术群体实施学术自主管理和参与学校治理提供可靠路径,重视学术群体的治校权及其对教授治学的保障作用,以充分实现学术发展诉求。构建学术本位的治理结构是实施大学专业化治理的组织基础。

第三,改革大学治理机制,即在不同权力和责任主体之间建立起以商议性民主为基本形式的沟通机制,促进实现民主决策;与此同时,坚持和发挥以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为核心的基本治理体制及其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治理效率;扩大学术委员会及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管理组织或代言组织在治学与治校中的实质性权力。

第四,重视科学方法在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决策形成及其实施方案的科学化,主要是在决策前由院校研究机构在科学调查研判和数据挖掘基础上,为决策者提供信息依据,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化是大学专业化治理的核心特征与重要原则,科学管理则为大学的专业化治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3.以学术职业规律为指导改进治理评价机制

在大学治理的专业化建设中,治理评价机制的改革至关重要,因为评价的监督、激励和导向功能是影响大学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关涉大学资源配置及其应用效率。因此,无论是国家主导的学科评估、教学评估,还是第三方机构的大学排名,必须遵循学术职业规律,提高专业化水平,避免掣肘大学的改革发展。当前,“五唯”问题严重束缚着我国大学办学的创造性和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施行,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不科学、不专业的评价机制导致人才评价和学术评价背离了学术创新的规律[4],而在“破五唯”基础上实施同行评价、代表作机制等,则体现了专业化治理的要求。实施专业的治理评价,即评价治理者的治理行为是否遵循大学组织和学术职业规律,是否取得了积极的治理成效,包括在教学上是否促进了学生成长,在科研上是否实现了学术创新,是否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服务等,简言之就是实施以学术创新为质量标准的专业评价,跳出数字主义、功利主义的绩效评价陷阱,引导学校走向内涵式发展

我国大学治理专业化建设的基本路向

1.注重大学各级管理者的选拔任命及考核机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大学治理体系的核心,大学治理专业化首先要求打造专业化的党委书记和校长队伍。为此,需要注重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等校级管理者的选拔任命及考核机制,即按上文中所述及的大学校级管理专业素养的基本标准来选拔任命大学党委书记或校长,建立一支具有卓越领导力、深谙学术发展管理的教育家型管理者队伍;在对校级管理进行考核过程中,除了首先关注其必要的思想政治素养维度外,应加强以提升学校发展质量为标志的治理业绩的考核,从而引导党委书记与校长强化培养专业化治理能力并致力于学校发展事业。同理,大学在选拔任命行政部门及院系管理者过程中,亦应强化治理素养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以专业化治理为导向打造一支具有服务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管理队伍。显然,管理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亟须打破既有模式,尤其需要将治理者的学术治理素养提升到更高位置,这是由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社会机构即学术机构的属性与逻辑所决定的,学术治理素养是大学管理者的必备特质。

2.落实和保障大学办学自主权

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决定了大学治理专业化必须确保专业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参与治理权。就大学而言,其要按学术组织或专业共同体的逻辑来运行,前提是能够面向社会和市场所需独立办学,尤其是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能够主要以专业的逻辑实施治理,从而引领大学内部治理文化走向学术创新。而这显然需要政府真正转变职能和对大学的管理方式,赋予并落实大学的独立法人地位及其相关权限。为此,需要各级政府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推进管办评分离和优化放管服改革的政策导向。此外,大学治理的专业化还必须高度重视和适时地引进社会参与治理,以突破行政中心主义桎梏[5],尤其是以专业化、独立化及市场化为特征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将逐渐成为引导我国大学改革发挥的一股重要力量。第三方评价的参与有利于推进大学治理的专业化,但同样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权责让渡。当然,第三方参与亦需要相应的政府规制,以避免商业化追求对公共价值的侵蚀。同样,在大学内部,专业力量要真正在治理中发挥实质性作用,也需要具备相应的权能空间,而这亦需要以校级管理者为主的政治和行政权力更加注重大学治理的专业化,更好地发挥学术组织和教授治学的作用。

3.坚持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实施与保障,大学内部学术权力由边缘走向中心,第三方机构在大学治理中独特功能的发挥,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层级行政权力作用方式的转变。没有政府积极转变职能,没有大学内部行政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型,学术本位的治理结构就无从建立。而现实中,恰恰是各级行政管理者始终难以从行政化运行惯习中解脱出来,导致大学管理模式转型的实效还存在一些问题。政治文明往往需要法治的规制才能跨向更高发展阶段,大学行政主义管理要转向专业化治理新模式,需要坚持落实高等教育法治化治理原则。法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法治化来规范大学内外各利益相关者权责,是优化大学治理结构的必要途径,是我国大学实现“去行政化”的必然选择。为此,要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大学的核心自主权;在大学内部强化依章管理,在章程中载明各权力主体的权责,并设计好权责运行方式;在我国大学治理法治化进程中,尤其需要加强法治问责,以此来增强法治效力,真正实现有法必依,避免依法、依章治理流于形式主义。概而言之,治理法治化是我国实现大学治理专业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截至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专业力量是疫情有效防控的基础。在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专业化意味着治理主体以适合于大学组织和学术职业的方式行使各自权责,共同构建起学术本位的治理秩序,以保障大学知识生产与创新。总之,专业化治理已构成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之维,我国“双一流”建设要取得预期长效,必须重视大学治理的专业化建设。(作者:张继明,单位: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重大委托课题“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治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A2017123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

[2]眭依凡.关于一流大学建设与大学治理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9(5):1-5.

[3]张继明.略论大学权力结构的差序格局—对大学治理语境下“权力制衡论”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5):47-53.

[4]陈先哲.学术不是锦标赛[N].光明日报,2019-05-07(13).

[5]王洪才.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论略[J].复旦教育论坛,2020,18(1):12-18.

北京教育》杂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专业化: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维度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