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首都高校转战“云课堂”

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实教学工作。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北京高校就就进入“战疫”时间。自2月17日起,全市66所本科高校陆续开始网络教学授课。目前开设网络课程超过8.5万门次,参与网络授课教师超过4万人,学生选课达到410多万人次。在“云课堂”中,首都高校实现了学校不停课、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

整体战 部门协同聚力“云端”

日前,北京市教委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高校师生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情况开展调研。调研表明,全市66所本科高校网络课程能够较好地完成课堂面授教学的各项基本环节,学生预习、课上出勤、分组讨论、教学互动、课后答疑、作业完成、随堂测验和考试等环节均得到有效保证。85.35%的学生认同网络教学模式,71.5%的学生对本校网络授课情况给予80分以上的较高评价。

学生高获得感的背后,是首都高校高效协同的巨大合力。线上教学实施以来,首都各高校高度重视,所有学校均是书记、校长直接参与到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短时间内,各高校均动员教务处、学生处、信息化技术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多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应对线上授课对网络技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的挑战,确保在线教学工作安全平稳进行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说,目前首都各高校在线授课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能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不同类型课程特点,合理调整本学期课程教学计划,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网上授课方案;二是出台在线教学质量保障指导性意见,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加强数据分析、反馈问题建议,帮助教师快速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三是摸排学生在线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对于上网条件受限、国际学生时差等具体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四是教师倾心投入,全力以赴提升线上课程教学效果。

数据显示,72.19%的教师认为学生可以完成课前预习,92.51%的教师认为课堂出勤率很高;74.14%的学生愿意参加课上分组讨论,62.18%的学生在网络课程中发言,学生对网络教学互动的认可率达到91.61%,82.83%的学生参加了随堂测验和考试,91.61%的学生参加了教师课后答疑,97.48%的学生能够完成课后作业。此外,学生在云端课堂上也关注疫情情况、国家防控、国内外形势等问题。80.41%的学生表示“有一些讨论”或“经常讨论”,网络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动战 八仙过海保障质量

疫情之下,如何确保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同质等效?这段时间以来,首都各高校充分发挥主动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清华大学,学校防控疫情领导小组下设教学专项工作组,统一指挥调度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教学工作。通过调整本学年春季学期教学计划,对在线教学、教师培训、实验实践类课程、学位审议、毕业生工作等作出统筹安排。学校成立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质量保障专家组、技术保障专家组和学生学习保障工作组,对本学期所有开课教师的教学培训和准备情况逐一摸底,针对不能正常开课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应对预案。

中国传媒大学,24位老师带来了24场“云上伴读”。从唐诗之美聊到影视剧对原作的改编,从如何“读懂马克思”谈到如何“辨识“新闻,从流行音乐到新能源,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到习近平的知青岁月,从公众表达、智慧城市数据奥秘到如何理解《政府论》、品味木心笔下的文字之美……

每一场伴读直播都拨动学生的心弦。陆佳怡老师的直播结束后,有学生留下了这样的感言:“阅读的一大意义在于从中关照社会,跳出浅显的思考模式,尤其是在疫情特殊时期。这些书能让我们对当下的媒体信息有更多思考。”

今年寒假期间,北京交通大学共有在校留学生247人,占留校学生比重的近70%。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对留学生教学实行“同频上课”。学校努力克服回国留学生时差、网络条件等实际困难,协调做好教学安排,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精准施策确保“一课一案”“一生一案”。通过助教、志愿者等帮助留学生开展在线课堂实操技能培训,确保学生云端学习无遗漏、无障碍。据悉,开学以来,世界各地千余名留学生借助雨课堂、MOOC等平台,实现了学习不掉线,万里同频共上一堂课。

学校面向全世界开放21门轨道交通特色系列课程,让留学生身在异国他乡也能享受名校云端“金课”。同时,学校坚持面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在上好每一门专业“小”课的同时,也共同上好抗击疫情这门人生“大”课。

北京工业大学,一个月的实践证明,学校实施的在线教学达到了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的预期。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本学期共有教学任务1510个,开展网络教学的任务有1348个;本学期有教学任务的教师数为709人,其中选择采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授课教师有633人。

在全力保障在线授课高质量的同时,首都各高校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经济困难学生,出台各种政策,支持这部分学生网上学习无负担。在北方工业大学,学校启动紧急救助机制,对于在校的40名学生则提供校园网无限流量,还特别向滞留湖北的189名学生全部发放通信补助,用以支持学生进行在线学习,以贴心的举动,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转型战 “90后”教授+“00后”网红

教学形式从线下转到了线上,各高校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培训,全市近9成的教师参加了培训。在参加网络授课的教师队伍中,不得不提的是那些“90后”的老教授。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张礼就是其中一位。这位95岁的老教授是清华园里教龄最长的教师,已经从教71年。2月20日,张礼与他的助教胡嘉仲联合开设的“量子力学前沿选题”正式登上在线课堂。

“量子力学前沿选题”这门课从1998年开课,张礼讲了22年。作为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程,每年也都会有很多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这门课。这次,他与刚刚回国的胡嘉仲联合授课,并按照学校如期开课的要求,通过雨课堂+微信群的方式挑战在线教学。

在线上课对95岁高龄的张教授是否是一个挑战?“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我的年龄让思维没有年轻时那么敏捷了!”张礼的笑声洪亮又充满底气。

另一名“90后”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90岁高龄的陈光教授在b站开起了直播。两个小时人气近万,跻身直播平台视频聊天专区人气榜第一名。

陈光以“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为主题做线上讲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了有关无人机残骸拼装仿研、苏联专家就民航飞机失事原因进行谈判,以及国家重点发动机的研制过程等,讲述了自己在科研生活中难忘的故事和心得体会,并展示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资料。课堂上,90后老人的爱国情怀溢于言表。

教师在网络中转型,首都高校学生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战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学院学生徐云岫最近很火,他出名的原因是基于可视化编程数据模型,以科学易懂有趣的方式解释现在为何还不能开学。这段抗疫视频发布后,迅速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闻联播等央媒,多省教育厅及多所高校官方平台报道和转载。截至目前,该视频已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累计阅读量超过1.6亿余次。

谈到视频制作的初衷,徐云岫表示是从自己正在学习的软件中得到启发,然后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兴趣爱好最终完成了这个作品。

疫情或许阻隔了学子与老师相见,却无法阻拦他们身处四方亦能在田间习得真知。在中国农业大学,来自青海西宁的农学院本科生欧尔鑫,积极将循环农业的理念传播到家乡所在地。他利用自家土地做对比实验,在降低辣椒患病率的同时将提高其产量。农学院博士生苌淑敏根据专业所学,将肥料施入土壤根层,降低肥料蒸发率。理学院博士生沈静,通过安全走访村民及调研玉皇楼村水稻的杂草防控情况,为玉皇楼村村民合理施药、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帮助。

而在北京农学院,学生传统文化工作室携手“茗声茶社”“惊云书画社”“墨眉武术协会”“秀绣芳”“京昆剧社”“禅心汉服社”“博弈论坛”“BM手工社”校园八大传统文化类学生组织和社团发起系列活动,通过微信群、QQ等网络平台激励广大同学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

有着医学背景和外语优势的新疆维吾尔族姑娘木尼热·阿不力米提更是在疫情面前超越了自己。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她在学院副教授曲强的带领下,为国际医疗专家翻译来自前线各地的第一手病例和疫情报告。

只有一晚上的时间,却要翻译五千字的病例,其专业术语、药物名称、治疗方案都是难点,且每个单词都要单独查证,每句翻译的遣词造句都要严谨准确,不可以有任何产生异议的内容,译文必须高度专业。面对如此高的要求,木尼热不辱使命,其高效准确的译文质量获得了世卫组织驻华办公室的高度赞扬。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说,“抗击新冠疫情以来,首都高校把严峻挑战当成一次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系统协同努力在网络空间构建了师生们喜闻乐见的‘云课堂’,线上教学效果远超预期,这对于稳控疫情、稳定师生思想、保障首都高校如期完成育人目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记者 施剑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首都高校转战“云课堂”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