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专家:非典后没有对其系统研究 新冠不能再有同样失误

整理 | 静静

出品 | 第一资讯《态℃》栏目组(公众号:tech_163)

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给各国的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与SARS、MERS相比,此次新冠病毒更加狡猾。专家称此次新冠病毒传播能力更强,而且症状不一,致死率也很高。因此,对于新冠病毒应该坚持长期基础科学研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平时对这类病原体通过细致的研究,了解生物学特性,才能发现新的药物和疫苗靶标。

专家:非典后没有对其系统研究 新冠不能再有同样失误

以下为专家具体解答内容:

张敬仁,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医学院PI(教学科研系列独立研究员),副院长;

王新泉,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PI(教学科研系列独立研究员),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PI,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O-PI(合作研究员,2011-2015);

王宏伟,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学院PI(教学科研系列研究员)、院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PI、常务副主任。

1、新冠病毒与SARS、MERS相比有哪些不同?是否比它们更狡猾呢?体现在哪些方面?(传染性更强?无症状携带者?轻症转重症十分迅速?)基础研究是否能够解答原因呢?

王新泉:新冠病毒比SARS和MERS冠状病毒更狡猾,首先表现在新冠病毒传播能力更强,感染者在有临床症状前就具有传染性;另外一点是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状不一,由的轻,有的重,有的人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从而使快速识别感染者,切断传播途径的工作非常非常困难,我个人觉得这也是新冠病毒能够迅速扩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原因。

对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致死率,现在还没有一个最后的结论,因为疫情仍在全球发展,但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应该会比SARS-CoV (~10%)和MERS-CoV (~30%)低。病毒感染如果给宿主带来非常高的致死率,对病毒自己本身的生存和扩散其实是不利的,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新冠病毒具有更高狡猾性的一个表现。

新冠病毒的基础研究有很多方向都在开展,例如病毒本身的研究、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开发,以及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等各个方面。新冠病毒爆发目前不到3个月时间,在以上研究方向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些研究结果对预防病毒扩散和改善临床救治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目前还不能完全清楚地回答大众关切的很多问题。科学工作者还需要一点时间,积累更多数据,但在大家的努力下,我相信我们很快就会在抗病毒小分子药物,中和抗体和疫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科学抗疫提供更多答案和帮助。

2、您认为是否应长期坚持新冠病毒基础科学研究?原因和意义是?

张敬仁:“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我国的大流行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但是导致这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与17年前发生在我国流行的SARS病毒在病原学和致病机制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两个都属于冠状病毒,都利用人体细胞上同样的ACE2受体进入细胞和繁殖,都引起严重的肺部感染等。

可惜的是在SARS流行结束后,我国逐渐停止了对该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的系统研究。目前我们仍然没有针对这类病毒的有效药物和疫苗。其中一个关键的失误是没有利用SARS病毒感染的现有信息来建立可靠的动物感染模型。针对人类疾病的药物与疫苗首先需要在动物模型上得到初步验证才能推广到人。没有有效的动物模型就没有好药和疫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我们平时对这类病原体通过细致的研究,了解他们的生物学特性,才能发现新的药物和疫苗靶标。

王宏伟:此次疫情再次表明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的战争远未停止。尽管我们在科技水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很多病原体的了解很不充分。

我们应该长期坚持对微生物的基础研究,而不只是冠状病毒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研经验以及技术储备,在全新的病原体出现时即刻做出有效正确的科学应对,在病原体的检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公共卫生防控等不同环节实现全方位的迅速响应,实现真正的传染病可防可控。

我们的地球上最多的生物就是微生物。对于微生物的长期基础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生命的本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微生物中复杂多样的规律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中,会衍生出很多全新的生物技术,对于我们提高生物医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3、目前目前生命中心在冠状病毒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研究进展?可为后续疫情防控提供何种支持?

王宏伟:生命中心在传染病、基因检测、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药学等领域具有坚实的科研团队和科技力量积累,未来在针对新冠病毒的传染与致病机理,检测与防控手段,疫苗与药物研发,治疗方案与医疗保障等方面可以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支撑。

生命中心将充分利用灵活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迅速地组织协调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在多个层面对疫情防控做出科学贡献。

关注第一资讯微信号(ID:tech_163),发送“态度”,即可查看所有态℃稿件。

延伸阅读
  • 易评机:真实用还是噱头?超高刷新率手机到底有没有用?
  • 科学家:别滥用消毒剂,有些哮喘患者可能发病
  • 动物黄油产生的CO2远超人造黄油 竟与奶牛放屁有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专家:非典后没有对其系统研究 新冠不能再有同样失误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