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让世界了解“何以中国”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世所公认,但找到中国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靠的却是中国人十数年,甚至一百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发掘、探索与研究。

中国现代考古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留学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引入彼时的新兴学科,到指导实地发掘,他们将在海外学到的前沿知识、积累的实践经验带回祖国,在绵延百年的时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活跃在像三星堆遗址发掘这样重大考古工程一线的中青年骨干队伍中,就有不少留学人员的身影。

从考古领域到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标准制定、概念解释的话语权由西方长期主导曾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始终用西方标准、西方话语体系来诠释中国,那么中国文学可能永远没有“悲剧”、没有“史诗”,而中华文明也许只能永远“安分”地处在所谓的“莫维斯线”的另一边。“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既是立足中国大地的,更是兼容并包的。今天,有很多留学人员在美国、英国、日本等考古强国的大学里学习相关专业。在跨国跨区域联合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大放异彩的留学人员更不在少数。他们是中外技术、理念合作交流的重要纽带,也是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提出中国方案的重要载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工程早已不能依靠单一学科完成,而是要与历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联合攻关。这意味着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中华文明探源之路,留学人员将有更多用武之地。

面向世界的勇气来自坚定的文化自信,从走近一项项考古成果开始与祖先的“对话”,留学人员所讲的中国故事既要有“神舟”飞天、“蛟龙”探海,也应有中华文明如何从石峁即将步入曙光,以及“南海一号”曾经的那次远航。

一代代敦煌研究者用执着与奉献,让“敦煌学不在中国”成为过去;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夏王朝甚至更久远的历史被国际认可;四川稻城皮洛遗址里的精致手斧,让世界看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文明在东亚大陆曾经达到的高度……

叩开历史的古老大门,永远需要留学青年始终怀有好奇心与责任感,始终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认识中国的现在,展望中国的未来,都离不开探寻中国的过去。因为知道“家”在何处,去往远方的路再漫长也不会迷失方向;走向世界的留学人员,了解“何以中国”,讲好“何以中国”,才能更具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留学青年责无旁贷且大有可为。(文 申学仁)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7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让世界了解“何以中国”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