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此心安处是吾乡”——内地新疆高中班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北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特色校。学校从2006年9月开始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每年接收80名学生,两个班编制。15年来,共有来自新疆的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藏族、达斡尔族等17个民族的1000余名学生在校就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营造和谐心理氛围和提供积极精神支柱的特殊使命。由此,学校围绕“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信中成长,让每一位教师在阳光中工作”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让心灵沐浴阳光,让生命绽放异彩”的内高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构建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从2003年起,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围绕育人目标,针对内高班学生远离家乡、易缺乏家庭系统支持、适应不良等情况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心理健康教研组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保障了全员、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规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由学校进行顶层设计,以高校专家团队引领,专兼职心理教师为核心,班主任、内派教师为骨干,学科教师参与,多元、立体实施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组织团体辅导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团体辅导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形式和手段。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内高班学生,是一种普遍性的教育手段。内高班学生大多数是来自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作为特殊的中学生群体,他们除了拥有普通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个性特点。比如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及学习压力的适应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往往会带来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压力。在心理课堂上,教师可以直观地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做好引导与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优秀的心理品质。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生成的问题可以互相借鉴经验,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心理素质。比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因缺乏交往技巧而产生的心理不适,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开设有关“交往”的心理辅导课,让学生调适自己的交往心理,学习交往技巧,化解危机。

跨越千里的求学经历给正在成长中的他们带来的冲击是强烈而复杂的,为解决学生思乡心切、归属感弱等问题,学校会定期对内高班学生分层分批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通过团体辅导,可以将不同教育背景、人格特质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提供多角度分析、观察他人情感和情感反应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接纳他人的态度以及人际交往的方式。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学生在团体中进行交友互动,获得了赞美与认可,获得了支持与帮助。在主题分享和讨论中,许多学生逐渐变得勇敢,学会倾听他人,学会表达观点,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

渠道掌握学生情况,抓好心理咨询主阵地

心理问题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进行心理咨询。除了来自新疆的内派教师每天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学校还保证心理咨询室每天开放不少于2小时,心理教师的联系方式在班级内上墙。咨询室采用预约制,按照《和平街一中心理辅导室制度》,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保证咨询质量,保护学生隐私。专职心理教师及时填写咨询记录并进行档案归档,结合心理体检结果,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解决,针对个别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及时做好识别与转介工作

内高班学生一般在校年龄为16—20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心理发育落后于生理发育的阶段。紧张、困惑、不安等一般情绪问题普遍多发。自卑与自尊、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发生时需要及时关注与缓解。每年新生报到之初,我们都会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普查。通过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学生人际关系量表等测量工具,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身心特点都是有差异的。为此,我们中国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等校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对学生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增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如对内高班高一新生我们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养成与新阶段学习匹配的学习生活习惯;对高二学生,重点进行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辅导;对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三学生,重点进行缓解心理焦虑、合理释放压力、生涯发展指导等方面的辅导。

扩宽心理健康宣传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多年来,学校依托“525”心理关爱月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室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验等多元渠道,构建起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宣传网。做到了心理健康知识墙上能看到、校园广播里能听到、课堂上能学到、校刊上能读到、图书角能借阅到。如:组织专职心理教师创编心理健康教育专刊《心桥》;为预科年级创编《内地新疆高中新生心理调适50问》;兼职心理教师组织班级心理委员定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壁报、板报、家校小报;新生到校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内高班新生心理健康讲座;学生会心理部利用校园广播、“和一”学生会公众号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

创设多种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内高班教育尤为重要,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让学生更加自信。结合学校 “和合”课程体系,我们开设生涯发展指导课,每周每班1课时。考虑到内高班学生在校内时间较多、外出时间相对较少的情况,由心理教师对内高班高一学生职业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初步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然后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结果与自身对未来的定位,选取感兴趣的企事业单位;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单位研发生涯实践活动学习单或生涯探索手册;学生根据选择的企事业单位组成生涯实践团队,进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生涯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并对员工进行职业访谈,获得该行业的就业工作现状及职业发展信息;学生走出企事业单位,迈进虚拟的网络——阳光高考网,寻找感兴趣的行业相对应的大学与专业,然后以同类分组的形式走进大学,聆听专业课程,采访在校学长,反思自己对大学与专业的选择,厘清自己与未来的差距。这种“课上分析自己—企业了解职业—网络寻找专业—大学现场访谈—反思规划未来”的实践模式,使内高班学生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取向,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及新高考的“选课走班”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更是让学生加深对自己了解与认识的最好途径。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在高一年级开展营地教育。营地教育是通过体验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营地活动中,深度探索自己、发现世界,体验生涯发展我们通过集体营地活动让学生认识新环境,熟悉彼此,感受团队的力量,提高团队责任心与荣誉感;通过体验式学习加强同学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校内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通过体验课程与团队拓展,引导学生主动表达、多面思考,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看到自己的可能性,从而点燃内在动力,推动学生自主发展,学会选择并合理规划人生

加强家校联系,做好学生家庭系统的补位

受限于千里之隔,许多内高班学生远赴各地求学都或多或少地减少了与家人沟通时间。校内教师除了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承担一部分“家长”的责任。而想要获得学生的认同,首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与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利用各年级家长会、家庭教育微课堂系列讲座、家庭教育小报等形式,面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家长用学到的教育方法开展家庭教育,将遇到的困惑及时与学校沟通,家校协同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学校第一时间启动重大公共事件紧急预案并采取了封闭校园的措施。不能回家的新疆班学生,只能两点一线穿梭于宿舍与教室,为此心理教研组找准突破瓶颈,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开展了相关心理防疫工作。利用学校公众号,推出面向高三毕业学生、新疆班学生、家长等不同群体的文章共10期;针对亲子关系,创编高三年级《心理防疫15问》,帮助家长、学生缓解疫情期间的亲子矛盾;针对毕业年级的新疆学生,以线上家长会的形式,帮助家长和学生缓解考试压力;在全体内高班学生范围内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筛查存在焦虑情绪的学生,并针对个体开展心理辅导;利用微信群将各班班长集中,定期在群里分享防疫期间心理减压、调适情绪的美篇及文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强锻炼,做好学生心理安抚工作,提高个体身心免疫能力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以来,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性。我们深知,内高班工作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作为基础教育学校我们将充分发挥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我们将为继续落实“让心灵沐浴阳光,让生命绽放异彩”的内高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懈奋斗。

(作者:谢维、荣旭,单位: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2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此心安处是吾乡”——内地新疆高中班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