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问题提出

“人文底蕴”是指对国家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是促使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的综合体。结合相关研究的解读与阐释,人文底蕴主要包含人文沉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个层面,分别涉及对人文知识的基本掌握;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能够尊重和理解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目前,学术界对中小学生人文底蕴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主要围绕课程教学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底蕴,包括人文底蕴的内涵探讨、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的现状调查研究、关于中小学生人文底蕴在教学中的培育研究。纵观已有文献,现有学术研究成果仍存在研究数量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实证性研究方法运用单一等问题。本研究从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个方面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的情况进行探讨,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与分析上,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检验,进一步探索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现状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研究过程

编制问卷。本研究以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探索他们的人文底蕴水平为目标。综合有关文献提供的调查方法以及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等相关内容,编制适合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可以直接回答的人文底蕴问卷展开调研,由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部分构成。

问卷信效度检验。一是问卷的信度分析。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用于研究定量数据的回答可靠准确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878,表明问卷的信度很高。二是问卷的效度分析。效度(Validity)就是有效性,指能够正确测量的特质程度,社会问卷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917,表明问卷效度良好,可以进行相关分析。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一是预测阶段,将初步形成的问卷发放给目标人群,收集样本进行信效度检验并完善问卷。二是发放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通过问卷星软件,给不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发放问卷。在这一过程中,为扩大调查对象的数量,还通过微信群、QQ群发放电子问卷和实际走访发放纸质问卷。三是问卷回收与整理阶段,共发放1056份,回收1008份,有效问卷1008份,回收率95.5%,有效率100%,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一整理与编码。四是问卷分析阶段,对社会问卷与学生问卷分别进行软件分析,并分析数据

研究结果

从整体来看,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人文底蕴在性别、家庭使用语言、是否就读内地班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学校性质上部分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年级、出生地、就学地、学校授课语言、父亲的职业、母亲的职业上均有显著性差异。

第一,女生具有更深厚的人文底蕴。女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平均值要高于男生的得分平均值,即女生具有更佳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第二,人文底蕴的发展水平与年级成正比。初中年级学生和高中年级学生的得分平均值要显著高于小学生,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得分平均值又显著高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得分平均值。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随着年级的增长,人文底蕴的表现也会更好,但初中年级学生和高中年级学生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第三,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授课语言最有利于学生人文底蕴的发展。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授课语言的学生在各维度上具有最佳表现,而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授课语言的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平均值最低。由此可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更能促进学生人文底蕴的发展。而家庭的使用语言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人文底蕴不具有显著性影响。

第四,在出生地和就学地两个方面的比较中,出生地是城市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县城和乡镇(农村)的学生。就学于县城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城市和乡镇(农村)的学生。此外,就读内地班的学生在“人文积淀”“人文情怀”上的得分平均值均高于没有就读内地班的学生,但在“审美情趣”上的得分平均值低于没有就读内地班的学生。

第五,父母待业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状况更好。父母为待业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均值得分高于父母职业是机关单位、个体户、农民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均值得分。

讨论分析

通过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人文底蕴水平的现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学校性质、授课语言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的发展水平,这与学校、教师、家长及个体的关注度和倾注力有重要关系。

学校教育方面,民办中小学能够满足差异化的教育需求。民办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市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此外,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强,有利于促使学生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写作能力和科学知识积累能力

发展环境方面,一方面是语言环境,部分民族地区存在民族中小学任课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不高、当地社区缺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语言环境等问题,对学生通过书籍掌握更加全面和前沿的现代知识体系、拓展眼界和提升技能造成障碍。另一方面是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家长有更多的精力关照孩子的人文底蕴培养

在个人因素方面,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心智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到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共情能力、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对策建议

增强学校人文底蕴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首先,学校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等方式了解人类积累的文化成果,把握人类的文化世界,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更为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在把握人类文化世界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学校教育无论是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还是在教育者自身等方面,都应该充满“人文性”。其次,将教学活动拓展至更广阔的领域,为学生提供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获得知识和发展。在这种体验式与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与他人建立合作式交互主体关系,学会合作、尊重、理解、同情、关爱他人,[1]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再其次,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底蕴,适时适当地培训考核教师的人文积淀等素质。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质量,也同样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分量和深度。教师的教学方式、人格魅力、文学素养都是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关键,同时也是能否让学生进入传统文化知识的宝库,完成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培育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的育人理想的关键。总之,学校必须适应教育的新形势,改变“唯智”教育取向,使人文底蕴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高人文底蕴水平。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因历史发展中风俗习惯、交际模式、思维观念的不同,必然产生跨文化差异。因而,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校教学中,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在尊重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习惯的基础上,鼓励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多参与活动以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次,注重语言环境的创造。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在教学中注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能力的信心。再其次,通过建立语言学习合作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更自然地获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能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从而能够正确理解阅读内容、习得广博深厚的人文知识,这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具备良好人文底蕴的基础,也是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人文底蕴的必要条件。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有层次的人文底蕴教学。基于素养的教学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需求。参考西方国家经验,丹麦的教育政策已经从以21世纪素养作为关注重点转向学生个人学习测试。[2]新加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英国在每个阶段、相对应的年级,都设置了阶段化的能力目标,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因此,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关注其人文学习的兴趣及水平,为其提供恰当的指导非常必要。首先,12岁以前的儿童模仿力和记忆力强,应让他们多诵读人文经典,在经典诵读中陶冶人格、培养人文情怀,并充分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儿童的个性发展,关注情感的培养。其次,12岁以后的青少年拥有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理解能力。该阶段可以更多地通过人文主题活动的方式,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积累、主动体会,使学生最大广度、深度地融入之中,身心、技能、知识得到充分的展现与锤炼,人文素质培养亦蕴藏其中。

(作者祁占勇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姿曲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2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