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五字诀”: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发展之路,为人类的扶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然而,多年来,伴随城镇化进程,我国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这样特殊的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从乡村振兴长期战略来看,重视留守儿童教育提升他们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成长、成才,进而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带动并促进区域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然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困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教育应当且能够担负促进留守儿童各方面发展的重任。特别是农村学校,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五字诀”: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蒙公乡高占小学的种植园。雷湘竹 供图

亲情沟通要“常”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最大的区别在于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从心理发展及实证研究来看,儿童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也越突出。笔者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比例、频次均较低,极少数儿童能够每周或隔周与父母沟通一次,每个月有沟通的不到一半,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半年甚至一年才会与父母沟通,而少数儿童则一直没有父母的音讯。亲情关怀的缺失,容易引起留守儿童孤僻内向、偏执敏感、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为帮助家长加强亲子沟通学校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利用腾讯、微信等远程视频方式举办小型家庭讲座,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结合我国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让家长认识到父母的关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指导并促使家长实现以下3个转变:从认为教育孩子学校的事向父母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转变;从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向全方位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转变;从只凭经验实施教育向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转变。在外务工期间,家长要尽可能地增加探望孩子的次数,平时也要适当增加交流频率;除了学习,要多关心孩子身体健康、情绪变化和交往状况。如发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态度、方式、方法不当,教师要予以指出,并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帮助其改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

二是鼓励学生主动与家长及监护人保持良好沟通。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乡镇中小学以寄宿制为主。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原则上学生不能将手机带到学校。然而,学生难免会因各种事情需要临时与家长联系,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提供一定的公共电话服务。如果没有这样比较人性化的服务,手机的管控也容易落空。学校要鼓励留守儿童每周至少一次通过公共亲情电话或远程视频与父母通话,教育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届时要给家长写信或寄卡片表达祝愿和感恩,同时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上述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留守儿童遇到挫折时能够及时寻找社会支持力量。当孩子们在学习与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最渴望能从父母那儿获得力量。而留守儿童由于较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害怕父母批评或是不希望父母担心,往往选择自己一个人默默忍受,长期压抑导致负面情绪累积,对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如果留守儿童在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需要帮助时,能及时向父母求助,或通过倾诉化解内心的担忧和焦虑,在父母那儿获得安慰,并从中学习到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能更好地处理眼前问题,提高抗挫折能力

班级建设要“温”

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爱护和温暖。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爱护,对家的温暖更加祈盼和渴求。作为校长、班主任和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校、班级建设成一个大家庭,教育孩子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使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温暖,感觉到学校、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

首先,班主任、任课教师要不辞辛苦,甘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或代理家长。时刻关注、察觉留守儿童的点滴变化,及时给予理解、鼓励或点拨、化解,让孩子体会到教师就跟自己的父母一样,身边从来不缺乏关爱。

其次,对于那些母亲已经离家出走的学生来说,教师要以真挚的爱与鼓励去化解他们内心的创伤。要营造友好的班级环境,让他们在友爱的氛围中赢得尊重,重拾自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往圈,提高觉察力,善于从其细小的言行中发现背后的隐性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在平时,鼓励孩子们“结对子”,将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观念深植于学生的内心。

再其次,有温度的班级文化还包含责任与担当,要让每名学生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忠良小学,要求各个班级根据孩子们的特长和能力,通过民主的方式分派任务或安排工作,让人人都有事情干,甚至配以相应的“职位”,比如值日生、卫生员、安全员、领操员、仪容检查员、作业检查员、班主任助理,每周或每月要评比纪律之星、劳动之星、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等。在这样的氛围和集体中,留守儿童能够体验到充实、温暖,从而保持情绪的快乐和前进的信心。

校园活动要“丰”

相对于学习、作业和考试,校园及班级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记忆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受制于多种因素,农村学校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园活动方面开展严重不足。笔者在广西边境民族学校调研时发现,不少学校课外活动极少,文体活动甚为缺乏,少数学校甚至多年没有举办过运动会。大多数学生下课后无事可做,往往是三点一线:教室、饭堂、宿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多余的精力无处宣泄,加上学习的压力和困难,孩子们的学习、纪律、品行以及心理成长可想而知。在调研访谈中,绝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说最渴望学校里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体美和兴趣活动。

近几年,广西开展民族文化示范校创建工作,部分农村学校开始重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一些学校场地不大,但能合理规划空地,如教室的走廊、通道及其前后的空地都被利用起来,例如选择几处有一定空间的墙角,挂上一个篮球框,学生自制的实心球、布绒球便可以派上用场,可供学生进行投篮训练。一些学校结合当地民间传统项目,发动学生制作适用于体育活动的器材,比如利用山上的山棕、竹子、杉板、野藤等,制作乒乓球桌、球拍、拔河绳、爬杆等;还有,将顶竹杠、大象拔河、打陀螺、滚铁环、抛绣球、打猎操、长鼓舞、刀舞、盾牌舞和瑶拳等引入学校,让学生了解并有选择地学习。有的学校还开展了编织、刺绣、剪纸等学生感兴趣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或者让学生就地取材,收集家中的矿泉水瓶、饮料盒、吸管、蛋壳、羽毛等制作手工作品,在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五字诀”: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忠良小学学生在学习刺绣。雷湘竹 供图

心理健康教育要“实”

研究表明,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为凸显,这就要求农村学校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当然,这有赖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师资力量较薄弱,尤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落到实处。在现有条件下,学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成长档案

人的心理发展一个渐进过程,教育者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在成长各阶段中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因此,如果能为每名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成长档案,便能够帮助教师、家长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轨迹,同时,也能帮助后续管理者掌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心理动态、生活经历等,从而有助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基本资料,即学生基本情况,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生活情况(包括早期抚养情况、父母及监护人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从农村学校现有条件出发,做专业的心理测评有一定困难,建议主要收集以下三方面的资料:学生入校时写的个人成长经历及每年一次的个人发展报告(小学低年级可由家长描述,教师填写);班主任每年撰写一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观察、谈话等从个性、情绪、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及同学交往的情况。

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档案要做好保密工作,原则上由班主任进行管理,待他们升入高一个学段或别的学校时,将其心理成长档案的备份转给高一级学段或学校,这样做能够有效跟进留守儿童,有利于提高下一阶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留守儿童教育信息的共享。

第二,变问题视角为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社会工作领域兴起的一个新的实践取向,是一种以优势的视角而不是问题视角来看待服务对象及其行为的理论。“它协助人们明白问题本身并不是最值得关注的,相对于优势而言是第二位的。”[1]事实上,留守儿童也有自身的优势,他们往往独立生活能力较强,也比较懂事。当教师不再专注于他们的“问题”,而是找到每一名留守儿童的优势、力量,便能引导出希望和转变的种子。

在调研中,笔者看到,部分留守儿童在求学路上有其不懈的坚持。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民族中学读初三的女生小玲说:“小学三年级时我到离家很远的学校去读书,每周五都是走路回家的,有时回到家天都黑了,又没有电筒。回到家没有一个人,爸爸妈妈都外出务工不在家。哥哥他们那时已经读初中了,周末也不回家。家里冷冷清清的,还得自己生火做饭,一个人吃,一个人睡。到了星期天下午,我们又得去上学了,因为晚上有两节自习课。”类似这样独立、坚强的孩子也不少,教师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便能激励他们超越自己,实现梦想。

优势视角是关注每个留守儿童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通过帮助留守儿童挖掘自己的优势,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应对外在环境要求的能力,解决他们面临的生活和学习难题。留守儿童最大优势在于其内在的“抗逆力”,当他们面对困难时,其内在的保护性因素就被激发出来,使得他们具有一种“抗御困境并恢复正常适应的能力”。[2]如果教师能帮助他们看见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可以克服困难并适应学校生活的。

劳动教育要“补”

基于我国学校中劳动教育长期被忽视的事实,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还可以育美、促创、健心。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缺失的问题,农村学校要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结合社区和学校的实际与可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建实践基地,将学农空地开发成果园、花园或菜地。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学校周边的农民协商,租用他们的土地,开发成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等。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建立了“开心农场”“兰园”“小养殖场”“中草药圃”等劳动实践基地。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蒙公乡高占小学在校园里开辟了“劳动乐园”,分为种植、养殖两个区域:种植区划分成24个方块,每块地由一个班级中队负责种植和管理,种有蔬菜、农作物、中草药、花草等;养殖区分别养有兔子、鸽子、小鸡、乌龟、金鱼等,由养殖兴趣小组负责喂养和管理。

学校也可以将劳动与勤工俭学相结合,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参与学校食堂及养殖区的部分工作,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能在劳动中增进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也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结合劳动,教师还可布置并指导学生作文、演讲、日记、画画等,动手又动脑。有的教师还将劳动过程编成“劳动操”,与学科教学穿插安排,调节脑力与体力劳动,帮助孩子发挥所长,使他们感到充实、开心、快乐,从而充满期待和成就感。

(作者雷湘竹,系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西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广西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2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五字诀”: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发展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