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教育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豪迈的自信、激昂的壮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一重大宣告奏响了气势恢宏的时代乐章,给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未来发展确定了新的历史方位,树立了新的目标方向,锚定了新的时代坐标,形成了新的实现路径。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教育

“两个一百年”是中共十五大最早提出的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十八大对此进一步强调,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基本实现工业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十九大则明确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并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设定了两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即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演进的历史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努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达成。“十三五”时期,中国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提升。2020年,中国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2%,比2015年提高10.2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2%,比2015年提高4.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比2015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实现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教育推动人力资源结构持续优化,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比2015年提高0.58%,新增劳动力中有53.5%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供了有力支撑。至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定的“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全部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指标全部达成。

目前,我国已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教育领域也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历史新征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在总体上,要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确保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在主要指标上,仍以普及为教育发展战略重点,到2035年,预估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比例达到9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毋庸置疑,未来的中国教育将会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特别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给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又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任务、新的契机。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仍要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最终在普及、公平、质量和结构上得到整体水平提升,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

中国特色教育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十四五”时期,中国教育发展在治理方面同样取得重大成就,即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方位深化中国特色教育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其具体路径包括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扎实推进新高考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强基计划”,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等等。这些改革创新工作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教育制度逐步成熟定型。

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划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个层面。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顶梁柱”。所谓根本制度,指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制度。具体来说,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全面领导制度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我国的根本文化制度;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我国的根本军事制度这些制度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基本制度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前者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后者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制度都是密切联系中国实际的制度创造,贯彻和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重大影响。重要制度则是大国治理之重器,源自于、从属于、服务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中国特色教育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内在逻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教育制度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根本依据和方针指南。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已经成熟定型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另一方面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从容应对危机困难,以教育制度创新化解风险挑战

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根本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商榷、可含糊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进中小学领导体制,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切实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必须加快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把党对教育全面领导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办学治校的实际效能。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特色教育基本制度的核心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核心主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贯彻落实,并不断丰富充实发展。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为此,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更是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素养能力

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重要制度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绝大部分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得以规定和固化。例如,实施“六三三”基础教育学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行一年一度的国家统一高考制度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制度实施基础教育“分级管理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建立从中央地方教育督导体制,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即将试行的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及仍在探索创新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等等。这些重要制度构成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四梁八柱”,是中国教育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的中国教育发展目标任务。所谓教育体系,指的是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从大教育观的角度来分,教育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体系,除教育结构体系外,还包括人才培养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经费筹措体系等。狭义的教育体系,仅指各级各类教育构成的学制,或称教育结构体系。在目前教育政策语境中,教育体系更多地指向广义、宏大的教育体系,涉及诸多教育关键性要素。

关于教育体系”的提法,最早明确、完整地表述的政策文件,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其中提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此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的表述。近年来,教育体系常见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和政策话语中,以宏大的体系化、格局化建构,解决教育发展中那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问题,同时增强教育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近年来,关于教育体系”最重要、最鲜明的提法有四个。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从目标、路径、内容、方式对这一教育体系作出规定。二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渠道更加畅通、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三是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有关部门开展的“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研究,跳出教育教育,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四是2020年11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列入“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随后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十三章,列“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分五节作出具体部署。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突出“高质量”特征要求。中共十九大宣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首次提出“高质量”是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要求。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则全面拓展,宣布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成为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在目标上,高质量发展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在空间上,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在时间上,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由此可见,推动高质量发展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的战略选择。为此,要把高质量作为一种高度自觉,把高质量作为一种工作统领,把高质量作为一种检验标准,贯穿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部工作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涉及目标、任务、路径、机制、方式和手段等问题。概括起来可以用“点、线、面”来表述。

“点”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纵向看,构建“多形式、广参与”的0-3岁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健全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提高保教质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巩固发展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推进普职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快科技平台前瞻性、战略性布局,等等。

“线”是指面向经社会发展战场,增强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双一流”建设,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勇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效。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在此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主动创设新型开放合作模式、促进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大实践。深入实施共建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开展更高水平、更加务实的教育对外合作交流,顶层设计走向世界教育舞台中心路线图。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教育发展模式,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更新、有效的中国方案。

“面”是指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总体规划框架下,协调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引导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先行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其他地区探索道路、提供经验。以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东北地区重点,纵深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教育创新试验,加快构建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推进实施深圳社会主义先行先试示范区、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及时总结、固化经验做法,供其他地区借鉴推广。支持中小城市和中部大部分地区实现特色发展,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形成区域优势。完善区域教育对口支援机制,加大力度扶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断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全面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发展,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

未来属于堪当大任的中国青年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发出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志气、骨气、底气”这六个字传递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的标准和发出的号召。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事业,关心青年成长进步。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他强调,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这次“七一”重要讲话内容涉及青年发展,对广大青年来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充分发挥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这是一项事关未来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另一方面,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加强青年教育,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重要任务。教育部门特别高校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为党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努力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之中,不断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制度,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发展青年事业是当务之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青年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围绕着集聚青年人才,为青年人营造良好创业创新和生活环境。针对青年人才,形成引、育、留、用的完整政策体系。注重保护和激发青年人的创业创新闪光点,增强创新平台引擎带动作用,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空间。突出青年人才发展需求全链条,不断构建完善的青年人才服务体系。持续拓展海外招才渠道,着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青年人渴望成才,也渴望获得社会的尊重,要探索形成让青年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作者 陈如平 系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来源:神州学人(2021年第8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教育
分享到: 更多 (0)
'); })();